圣德太子丰臣秀吉以及明治天皇谁在日本国民心中威望最高

更新时间:2016-06-10本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
圣德太子圣太子,574年2月7日-622年4月8日,即敏达天皇三年正月初一 - 推古天皇三十年二月廿二也有二十九年二月初五之说-《日本书纪》是日本飞鸟时代视为皇族的人物,女帝推古朝的改革推行者。用明天皇的二皇子。母亲为钦明天皇皇女-穴穗部间人皇女穴[部间人皇女。本名厩户厩,因相传他于马房前出生。但较为有力的说法是在出生地附近有着厩户厩这个地名,引此而取名。别名丰聪耳N耳、上宫王上宫王。 《古事记》中记载为上宫之厩户丰聪耳命上宫之厩踟N耳命。 《日本书纪》中亦有《厩趸首印芬惶跫窃匚岫鲜サN耳圣、丰聪耳法大王N耳法大王、法主王法主王。圣德太子这个名称虽于平安时代开始被广泛的使用而为普遍性的称呼,但因为是后世添上的尊称谥名的缘由,近年日本有部份教科书中将称号变更为“厩户王”厩跬。详细参见#名称相关章节。大和时代豪族政争,用明二年苏我马子灭物部氏,崇峻五年崇峻天皇遭暗杀,苏我氏外孙女丰御食炊屋姬即位为推古天皇,由G户皇子以皇太子之位辅政。圣德太子辅政后即大力进行改革,并遣使入隋、唐学习中国制度。后推行新政,制定冠位十二阶、颁布宪法十七条、采用历法、编修国史、使用天皇名号、兴隆佛教。圣德太子是从1958年到1983年间流通使用的日本银行券10,000日圆的币面人物。圣德太子的确实逝世日期传疑。最普遍的说法是推古天皇30年2月22日即公元622年4月8日,但亦有说法指应该为推古天皇29年2月5日。 明治天皇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第一百二十二代日本天皇1867年-1912年在位。名睦仁,孝明天皇第二子,母为典侍中山庆子。嘉永五年九月二十二日1852年11月3日出生。庆应三年1867年孝明天皇死后继位,1868年依《易经》·说卦传·离之“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改元明治。纳一条美子为皇后,是谓美子太后。即位之初,历经江户幕府戊辰战争,维新志士推翻戊辰战争的统治,宣布王政复古,拥戴以他为首的政府建立天皇制专制统治政权,并大力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明治维新改革。在亲政后不久,他便率领公卿诸侯祭告天地,以《五条御誓文》为国是纲领,展开维新图强大业。明治八年1875年4月14日,颁布《渐次立宪政体树立之诏》。明治十四年1881年10月12日,颁布《国会开设之敕谕》。明治二十二年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俗称“明治宪法”,得以确立他的权力。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7月30日,因糖尿病去世,虚龄六十。在位期间,明治亲任日军最高指挥官,对外主导甲午战争1894年、八国联军1900年、日俄战争1904年,并在甲午战争次年派遣桦山资纪接收台湾、全岛居民不服日本而抗日而发生乙未战争1895年。台湾和朝鲜半岛因此成为日本殖民地,库页岛则纳入日本帝国版图。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完成日本帝国主义、以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大正三年1914年,昭宪皇太后去世,日本政府建立明治神宫,把明治天皇神格化。实施祭政一致,天皇是神道教的头号祭司。丰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1598年9月18日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将及大名,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等,绰号秃鼠猴为后世编造,本是一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事奉织田信长而崛起,自室町幕府瓦解后再次统一日本,并发动万历朝鲜战争朝鲜征伐,最高的官位是太政大臣。丰臣秀吉出生于 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今爱知县名古屋市中村区,父亲为一贫困农户有说法是下级武士,父亲木下弥右卫门,母亲是大政所。幼年时期取名为日吉丸ひよしまる, Hiyoshi-maru,仕于织田信长成为武士之后改名木下藤吉郎きのした とうきちろう, Kinoshita Tōkichirō木下藤吉郎,绰号秃鼠猴子为后人所说,《绘本太合记》记载秀吉的出生日期是1月1日,但是秀吉实际的出生日期是2月6日新历3月26日。由于秀吉的出身并非显贵,有关于他早期的文献记载十分有限,仅大概知道他少年时曾在尾张、三河、骏河等地方活动,并与尾张地方土豪蜂须贺氏有不错的交情,曾经在远江国引马城成为松下之纲嘉兵卫,城主饭尾连龙部下的家臣,但离开原因不明。秀吉在1590年分配领地的时候,分封嘉兵卫远江国久野城1万6千石。此外,也有些关于他和忍者间互动的传说。不管如何,青年时代的秀吉大概是个谋求武士职位的浪人之辈。1554年天文23年以足轻的身分成为了织田信长的家臣,深得信长疼爱,在织田家的地位不断提升。1560年左右,秀吉成为织田家的足轻组头足轻是临时征集的农民兵,组头相当于小队长,并参加了著名的桶狭间合战。据说战后因其功绩信长将浅野家的养女宁宁另译成弥弥许配给他,这位宁宁小姐后来在秀吉的贤内助,在丰臣政权中影响颇大,人称“北政所”。1564年与浅野长胜的养女弥弥结婚。在《武功夜话》记载,秀吉曾在墨俣河上的冲积三角洲上以一个晚上筑起一座城砦作为进攻美浓国的安八郡,并击退慎村丑之助的部队。藤吉郎1568年改名为木下秀吉在1568年文书中有秀吉的记载。1570年信长准备进攻朝仓义景的中途,在金崎遭到盟友浅井长政的背叛的暗示,在撤退途中受到浅井军攻击,此战秀吉负责殿后,保护信长和家康安全撤离金崎之战。天正元年1573年信长击败了浅井长政,长政自尽,浅井的旧属归织田家所有,秀吉被封为近江国今滨城城主,将城改名为长滨城,并改木下姓为羽柴羽柴,取丹羽长秀和柴田胜家姓中各一字。1576年支援北陆柴田胜家对抗上杉军,秀吉见胜家占下风立即撤离,结果胜家在手取川之战中大败,使胜家和信长有所不满。在织田信忠的指挥下,秀吉参与攻击松永久秀的战斗。1577年赤松则房、别所长治、小寺政职臣从信长之下,秀吉受命攻略中国地方,任播磨国国主,根据城为姬路城,受命后不久别所长治及荒木村重背叛织田信长,秀吉与他们战斗,1579年使宇喜多氏完全臣服于织田氏,1580年别所长治和荒木村重战败,别所被捕,切腹自尽;荒木逃离,全家被信长诛杀。秀吉开始与毛利氏及山名氏交战,攻下了鸟取城、三木城、高松城等重要据点,秀吉在此发挥了长时间包围战城池战法–断粮干杀し,使敌军提早开城投降。1582年明智光秀于支援秀吉出兵毛利氏途中,发动背叛兵变,攻占京都并夜袭投宿在本能寺的织田信长,是为本能寺之变,信长焚毁本能寺,尸骨无获,其长子织田信忠于二条御所战败后切腹自尽。当时丰臣秀吉正亲自率兵包围备中国的高松城,由于报信者的失误,于事变三天后才得知消息。之后,在毛利氏大老小早川隆景主导下,他迅速与毛利氏议和,条件是守将清水宗治自尽,秀吉率兵在五日内“强行军”约200公里返京,并随即与明智军展开决战,这次行军史称“中国大撤退中国大返し”,行动之迅速大大震撼了京师的明智军。回师之时,秀吉以信长之名为号召,成功收纳流窜在各地的信长旧属,于山崎之战,大败准备不及的明智光秀,最终明智光秀逃走时被猎杀落难武士的村民杀死,秀吉乘机控制京都一带,不过无法阻止织田氏内部出现派系分裂。主要分裂为柴田胜家、织田信雄、织田信孝以及羽柴秀吉等派系。秀吉在清洲城重臣在清洲会议上得到多数织田族人与家臣支持,拥立尚在襁褓的信忠长男三法师元服后称织田秀信继任家督。但为此得罪了同属织田重臣的柴田胜家,导致其拥立信长三子织田信孝对抗秀吉。隔年,双方决裂,秀吉先迫使信孝投降,后来羽柴与柴田军在贱岳决战,最初胜家占尽优势,中川清秀遭到突击阵亡,但是秀吉率兵冲上前线使形势急变,最终秀吉取得胜利。跟着羽柴军包围北之庄城,胜家与妻子阿市自杀,此外另一重臣泷川一益则被迫蛰居,织田信孝不久被杀,丹羽长秀和池田恒兴归服,大致上平定了织田家内反秀吉势力。1583年,秀吉在石山本愿寺的旧址上建大坂城,当时到访的大友宗麟将它称为“战国无双的城”,但城堡在防御上亦有缺点,在大坂冬之阵中,真田信繁进行了修筑加强防御。1584年,与其合作的信长次子织田信雄联合德川家康反对秀吉,羽柴军便与两人展开史称小牧·长久手之战的战事。此战之初拥有兵力优势的羽柴军直扑德川领地,但途中却遭到德川军伏击,有“鬼武藏”之称的大将森长可战死,秀吉其后撤兵,改为攻击美浓国织田信雄,信雄投降,迫使双方谈和,德川军与羽柴军达成和不战和议,家康派出次男秀康作为人质。1585年,秀吉派遣秀长、小早川隆景等将领攻打刚统一四国的长宗我部氏,利用兵力的差距迫使其归降并保有了土佐一国。此外秀吉派遣藤堂高虎为首的部队,平定了杂贺众,首领铃木重意被斩首处死。此外,秀吉派重兵攻打越中国佐佐成政,开战派大军包围,成政不战而降。1586年秀吉将其妹旭姬嫁与德川家康,并为家康正室,将自己的母亲大政所送回家康身边成为人质,德川家康此后臣从秀吉。1585年秀吉被公家的近卫前久收养,就任关白,1586年受赐姓丰臣并就任太政大臣,确立了政权。1586年,九州大名大友宗麟向秀吉请求支援,1587年派遣秀长率领大军攻击岛津氏的支城,使义久投降,战后岛津氏被分配到萨摩和大隅两国。1588年秀吉开始实行刀狩令,加强了兵农分离的政策。1587年,禁止基督教。基督教是于1549年随天主教传教士沙勿略传到日本的,三十三年后的1582年,日本的基督徒已经到达十五万人,可以说是一百个日本人当中就有一个基督徒,可见基督教的传播速度非常快速。然而在1587年,丰臣秀吉却发出一道命令,禁止基督教传教士进入日本。其最大的原因是,丰臣秀吉唯恐基督教大名诸侯将领地捐献给教会,再度出现类似一向宗信徒暴动的局势。在禁令中的第一条提到“大日本是神国”。这表示日本开始吸收欧洲的文明,已经不在印度与汉字文化圈的圈子里。有人说,这是最早的“脱亚论”。1589年北条氏的家臣猪俣邦宪夺取了真田昌幸管辖下名胡桃城,导致秀吉下令全日本大名讨伐北条氏,不服从者将会受到失去领土的处分。秀吉率20万大军向北条氏攻击,攻陷北条各个支城下逐渐向小田原城包围,7月北条氏政、氏直父子开城投降。氏政、氏照两兄弟切腹自尽,氏直被流放到高野山,战后秀吉为各大名分封新的领土。1591年,将关白之位让给外甥丰臣秀次,自称太合前关白的尊称。1591年秀吉进行他人生中最后一场日本国内战争,派遣了蒲生氏乡、浅野长政及石田三成联同东北地方大名平定九户政实之乱。同年,秀吉命令茶人千利休切腹自尽,原因不明。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治国有方,多年战乱的日本一时间国泰民安。他见日本已经安定,遂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他决心到比日本更广大的空间施展一番。首先要征服朝鲜,再来征服中国,后再征服印度,建立一个包括日本中国、印度、朝鲜在内的亚洲大帝国。1592年丰臣秀吉率兵20万征伐朝鲜兵员为西日本诸大名为主。战争初期,久经沙场的日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以极快的速度先后攻占朝鲜王京汉城与陪都平壤,并迅速攻占朝鲜境内大量主要城市,直趋明朝边境。朝鲜王马上向明朝求救。丰臣秀吉于5月攻占汉城后便研议要迁都北京,将北京周围10“国”之地献为御用,赐公卿以俸禄,赐其部下以10倍于原有的领地,甚至命丰臣秀次为大唐中国关白,日本关白由羽柴秀秋或宇喜多秀家担任,朝鲜则交给羽柴秀胜或宇喜多秀家统治。明神宗派遣辽东总兵李如松率兵入援朝鲜。在明军约5万和朝鲜三道水师提督李舜臣等的反击下,日军攻势遇阻。终于在1593年日军因遭逢损失,丰臣秀吉遂与明朝和谈。其时日方代表小西行长出身商人家庭,精于商业谋略,伪造秀吉降表与明朝议和,而明方使者沈惟敬本是市井无赖,就称秀吉的目的是要求恢复双方边贸易。双方于是缔结和约,日军就此暂退釜山。日本称这次入侵朝鲜的战争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征伐,朝鲜称为壬辰倭祸、壬辰卫国战争,中国称为万历朝鲜战争,将其归为万历三大征之一。1595年,丰臣秀吉将丰臣秀次流放到高野山,然后将秀次赐死,此外亦令秀次支持者切腹,包括前野长康等人。赐死的原因可能是当时舆论流传着“杀生关白”丰臣秀次的绰号过去所发生的乱行,加上秀吉打算以年幼的次男秀赖作为家中的继承人,秀吉决定处死有关人士。数年后,亦即文禄五年1596年九月,秀吉欢喜地迎接明朝使者,明、朝议和使来日,秀吉宴飨之。然宣读国书,始知议和实为册封,大明欲封秀吉为日本国王。秀吉方觉受骗,大怒道:“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何待髯虏之封!且吾而为王,何以对天皇!”,并欲杀明朝使节,为旁人劝止,于是下令驱逐明朝使节。[1]秀吉不久后再次遣兵入侵朝鲜。日军盘据釜山,再进逼汉阳。然而明朝援军约8万加入战斗行列后,日军攻势再度受阻,被迫死守于海岸各城堡。史称“庆长之役”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于战役中逝世,死于伏见城,享年62岁。死前他亦已托付前田利家监视德川家康及辅佐丰臣秀赖。而入侵朝鲜半岛的日军在接获五大老的命令及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五奉行安排下逐渐撤军,可是这场战役日军损失巨大;元气大伤,此役也埋下了德川家康日后成为征夷大将军的一个重要伏因。而日本与朝鲜的关系,到1607年才恢复正常。丰臣秀吉法名为国泰v松院殿灵山俊龙大居士,自他死后至今日本各地仍存在不同的丰国神社,包括在滋贺县长滨市、大阪府大阪市、爱知县名古屋市等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并不存在丰国神社,改为东照神宫,到明治时代才续渐恢复。他的经贸政策多承传自织田信长,发展南蛮贸易,以乐座乐市和朱印船贸易等振兴商业;并利用控制都市及铸造货币等办法规范经济;以太合检地和刀狩等政策用来确立税制,彻底地兵农分离,为江户时代的幕藩体制打下了稳定的基础。
有用 0 无用 0 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