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机的历史谁知道啊

更新时间:2016-03-30本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
VCR的全名是Video Cassette Recorder,中文称为卡带式影像录像机,原来VCR就是录像机!据统计,VHS 制式录像机软件量则多达100亿种,其普及程度可以这样形容:哪里有电视机,哪里便会有VHS制式录像机,所以录像机的发展以及未来展望均对现代人的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要知道,目前新出的录像机的画质已经相当优异了,如果您使用的是比较高级的录像机,其画质更是直逼目前正热门的DVD以及影碟机,而录像机也包含了将近十种的规格及形式,以下让我们就录像机或者摄录机的过去及未来作一个简介。虽然以下谈得较多的同样是采用1/2英寸磁带的录像机,但它们却可以是完全不同的几种格式,如 VHS、Betamax、Betacam、MⅡ等。有的格式在录像机发展的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被淘汰。而在回顾之前首先阐明一下VCR与VTR之间的差别。基本上,VTR(Video Tape Recorder)和VCR(Video Cassette Recorder)同样是代表着录像机,让我们仔细来看一看Tape和Cassette有什么分别。不知道读者还有没有印象,很多年前的录音带曾有卡式与匣式的分别,卡式录音带是利用两个滚动条将一定长度的录音带先固定在两个滚动条之上,再利用任一个转轴旋转以达到顺序播放的目的,只要某一转轴的带子用完,除非磁头及马达设计为自动换面的方式,您必须将卡带转换另一面或是倒带才可以继续录音或是聆听。而匣式录音带的带子基本上是像个圆圈一般连接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所有的节目播放完毕之后,匣式录音带会自动的恢复到节目的开端,只要在电源不关掉的情况下可以连续无限制的反复播放,这就是两面三刀种模式的本质上的分别。录像机也是如此,当初各家厂商在制定录像机的规格时,曾经也有卡式与匣式之分,而Tape包含了卡式及匣式两种意义,assette则是专指卡式而言的。而到最后,匣式录像机都没有幸存下来,因此现代人在称谓录像机时有人说它是VTR、也有人说它是VCR,其实它们都代表着相同的意义。 Beta 的没落 谈到回顾录像机、摄像机的历史不如从最早期的Betamax录像机谈起吧。l975年索尼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家用像机Betamax,亦写作β- max,中文译为贝特马可思 简称BETA录像机,在我国俗称小1/2录像机,目前市面上已经很难看到BETA型的录像机了。现在索尼公司已经舍弃这种格式,改为生产 VHS格式大1/2录像机。 Beta因为较我们熟知的VHS还早推出一年,所以一开始是占尽了上风的。事实上它在性能及规格上BETA也一点不逊于VHS,同样为模拟复合信号,彩色降频高密度记录,各项技术指标与 VHS格式差不多,而且BETA的录像带体积也要比VHS小上一些,反而更利于一般家庭收藏,而且在租录像带大带(VHS)时一卷还要比小带(BETA)贵上十元二十元,因为报价的问题那个年代在买录像机时多少会考虑要买大带还是小带,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其实小带还比较经济实惠。所以就模式及硬件、软件而言本来它曾是一种优秀的家用录像机格式。不过,纵然现在日本市场上BETA还能保持一定程度的数量及知名度,你可知道这优秀的格式也曾几何时,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败,BETA录像机竟然难以想象中销声匿迹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在美国如日中天的RCA公司(在美国一间很大的视听器材公司)非常看好录像机市场,就想让当时还在美国创牌子打天下的索尼为其生产录像机,当然这天大的良机是要负出代价的:其条件是打在机子中全打上RCA牌子。在当时已经颇具个性化的索尼公司断然拒绝了此要求,这一上不得了啦,激怒了当时RCA这在美国的第一大牌子,于是RCA找到了当时公司并不大的松下公司,准备研制一种新型机来挤掉索尼。刚好l976年,日本JVC公司发表了VHS系统,它在录制时间及磁带大小上比索尼更显优势。于是VHS与Beta两大家用录像系统爆发了激战,而战争在稍后更愈演愈烈。在这特殊的历史背景下RCA与松下自然会支持JVC的VHS,而当时已经气盛的索尼当然绝不会轻易拱手相让。凭借索尼在家用音响中的技术优势,1982年开发了HiFi立体声Beta录像机,音频动态范围超过了80dB,不要笑啊,这样的参数在当时是相当的了不起。读者可能有些纳闷:按理它应该走红才对,为何它会没落呢?其实值得我们回味就在这里。 BETA系统之所以全面溃败的主要原因是VHS一推出就是两小时SP,那时的Beta还是βI,只能录一小时,所以很快的在美国市场抢占了一席之地,所以VHS一推出已经较SONY抢尽天机。而且很不幸的是当时索尼还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太少厂商在Beta阵营,一开始就只有索尼、三洋、东芝等几个可数的厂商。不是太专业的消费者觉得Beta与VHS画质差不多我个人认为Beta的技术与画质皆优于VHS,但时间可是差了一倍,这点对于当时要求长时间多过音视频效果素质高的消费者,SONY很显然在这时已经输掉了。当然BETA系统包含了βⅠ、βⅡ、βⅢ三种录像模式,发展到βⅡ的时候SONY开始醒觉,其实录像时间已经提升到可以和VHS打平了,可惜好景不常,当你进一小步时对手已经进了一大步了,因为在那时VHS也推出长时间录放模式LP来对抗SONY以巩固其皇者之位,录放时间可长达四小时之久。哇!美国人想,太棒了,我终于可以把一场美式足球给录下来了,从此以后,Beta可谓越输越多,以至无可换回的地步。即使Beta在新技术的推出上是一直领先,例如边看边查找、Hi-Fi、Super BetaHi-Band等都无一不体现它是高性能的,只是一般消费者对这些觉得没有长时间录像来得更有吸引力。尔后Beta虽有βIII,但那已是强弩之末,大势已去。Victor(JVC)在1987年四月继续率先发表了高画质的S-VHSSuper VHS,清晰度一举提升至400线,这使得在数量上本已占优的VHS在技术上也占了优,那时已经是VHS的天下了。尽管索尼很快推出了Super Hi-Band,但是解像度只有300线,直至近8个月之后索尼才推出了ED Beta,虽然解像度达到500线,但录制时间较短,而且推出的时间迟了S-VHS所推出的时间甚多,这更使原来索尼与BETA极之不好的景况简值有如雪上加霜。
有用 0 无用 0 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