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的的防抖怎么解释

更新时间:2015-10-19本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
首先要搞清为什么会研发“光学防抖”,因为单反相机在拍摄时,里面的反光镜会弹起,产生震动,所以需要防抖,光学防抖就是因为这个研发的。而便携相机没有这种震动,在光线良好的情况下可以不用什么防抖。胶片时代这么多年来,便携相机(包含傻瓜机)一直这么拍。所以在便携数码相机上安装光学防抖,其实是“小头戴大帽”、“杀鸡用牛刀”,也是出于商业的炒作。电子防抖(这里指高感光度)的需要,是在胶片时代拍摄“光线暗的动态物体”时产生的。光线暗,应当放大光圈;动态物体,应当加快快门速度。但每种相机的光圈都有极限,何况放大光圈又会牺牲景深,而光线暗又会影响曝光,从而减慢快门速度,否则便会曝光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快速胶片来弥补,比如GB24°(ASA200)、GB27°(ASA400)等胶片。这些胶片感光速度较快,就可以提高快门速度,拍到动态物体。数码相机时代,不用胶片而用相机元件本身的感光,提高这种感光,可以加快快门,但缺点是会影响图像质量。如果一种数码相机已具有高感光度(如达到ISO6400),那么图像损失就少点。如果相机不具有高感光度,人为提高ISO,那么图像的损失就会大点。现在相机生产商正在研究如何克服高感光度给图像带来的噪点,一旦研究成功,电子防抖技术将取得大突破。结论:光学防抖对于单反相机更为实用,在拍摄静态物体时更有优势。而电子防抖则有利于拍摄动态物体,一般可以满足便携相机。
有用 0 无用 0 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