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黑泽明之梦》声音效果和画面造型进行评论

补充说明:跪求 《黑泽明之梦》声音效果(以音响方面出发)和画面造型进行评论或者是你觉得好的电影 因明天就要用 请各路高手帮帮忙 在这先谢谢了
更新时间:2016-01-10本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
黑泽明的电影镜头很宽广,有很多长景、全景的镜头,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是色彩十分绚烂,想象力十分丰富,寓意的表达也很深刻。是一部很美丽的电影.
读一个人的梦也可以有惊异的感觉。梦这样的主观意象成为客观画面,这句话如果让一个电影理论家来分析,他会搬出电影心理学,说明实际上这就是电影的运作方式。影院安静下来,灯光关闭,画面开始,于是观众便开始入境,入了电影的境,就像入了梦的境。随后便是观者与电影的同化,这梦仿佛变成了观影者自己的梦。
把梦变成画面,这句话交给黑泽明,黑泽明就把自己的梦拿出来,放到胶片上,梦的载体不再是熟睡的大脑,而是人的眼睛了。《黑泽明之梦》一共讲述了八个梦,彼此联系,彼此呼应。
黑泽明用电影来实现他自己的梦,虽然电影不过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梦。
电影里的梦有两个是小时候的梦,梦里虽然有诡异的事情,有让孩子产生些许害怕的事情,但那梦的结果却是很美好的画面,那是指向美好的。剩下的六个梦是大人的梦,是悲剧的梦,是令人心颤的梦,是让人反思的梦。梦的意思实际上很明白的指示了一个个关于人生,生命,死亡,战争,人性,人与自然的主题。实际上电影史上已经有很多影片分别的讨论过这些主题了。震撼力比这些梦强的影片也有很多。只是这梦的形式,让人觉得新奇,却有似曾相识。
其实望着四周的世界,就可以发现这世界是在怎样一天天的被腐蚀,被摧毁。就像黑泽明之梦:核爆炸,战争中战死士兵的冤魂,核辐射的世界,已然不存在的世外桃源,这一切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梦。黑泽明把主题表述的很清楚,以至于这不像一个个梦,而像一篇一篇充满悲剧哲理的散文。于是有评论家说“这场梦太实,不够梦味,老黑的功力全用在很实的节奏处理上了”,按照这些评论者的想法,黑泽明之梦应该更加虚幻,主题应该更加深刻艰涩,不应该如此浅显明白。我想似乎梦并非都是虚幻莫名的,梦的意象实际是来自现实世界影像的折射,只有这几场主题明白的梦,才值得拿出来和全世界的人们一起阅读。人类整天在现实中阅读着人类的大悲剧,于是在梦中折射出这些深藏在人类心底的悲哀和无可奈何。黑泽明把这实际上是整个人类的梦魇像画一样展现出来。于是梦的色彩虽然很鲜艳,但仍然是黑色的梦,是扭曲的现实。
像那个食人魔的梦里,食人魔说,那个被核辐射摧残殆尽的世界里,那个所有生物都被核辐射弄得基因突变的世界里,只能偶尔看到两个脸的兔子,独眼的鸟,和长毛的鱼。
这个梦就像长毛的鱼,是被完全异化是世界,却透着这世界真正的悲哀,真正的痛苦所在。这个世界就像长毛的鱼,基因突变,畸形发展,像梦中变异的比人还高大的蒲公英,颜色依然鲜艳,但畸形的大,体内充满毒素。这就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世界。后来的几个梦的主题重复得厉害,形式不同,但叙述着同样的悲哀。
黑泽明所表现的那两个儿时的梦和那个关于凡高的梦,应该算是比较个人化的梦。儿时的梦挺天真,就像孩子的幻想。和神话交织,却没有大道理,讲述的是孩子的好奇心和同情心。
让我眼睛一亮的是那个关于凡高的梦。那个梦里没有关乎世界生死的大主题,只是黑泽明与凡高的亲切对话。黑泽明借梦中凡高说出了一些他对艺术的见解,那是我很欣赏的一种见解,也是我一直同意的见解,就是画画儿是要与自然亲近的,凡高可以从一草一木中看出美得动人的东西,自然中无处不包含着美,这是艺术应当追求的理想和应当抓住的灵感。当然不是自然主义,那是照相机的工作,而是见到自然的美,然后表达出来,表达到画布上。凡高就是这样,凡高画儿的主题,一直都是很普通人和景,凡高从不为贵族化那种做作的画像。梦里的凡高还给被自己割掉的耳朵作了一个奇怪的解释,黑泽明梦中的凡高说他为自己画自画像时,总是画不好那只耳朵,一气之下,就把自己的耳朵割掉了。我听了这话,笑了笑,不相信,却也不反对,这梦中的解释,倒也道出了凡高疯狂的执著。黑泽明在梦中,在凡高的画里游历,最后看见凡高消失在《麦田里的乌鸦》那幅画里的小路尽头。《麦田里的乌鸦》是凡高将逝之前一幅充满恐惧的画,凡高最终也真的像在画里那样的气氛中死去。这是梦,也不是梦。
梦是奇异的,是悲剧的,尽管黑泽明想象着这个世界的美好。但最后一个梦仍然说出这美好的本质:欢乐的葬礼。

黑泽明电影造型中的导演艺术:
(一)对峙冲突场面的造型与构图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许多时候人物有着针锋相对的激烈冲突。于是在他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物激烈对峙的情景。黑泽明对这些场面做出了张力十足的精彩处理,这种张力来自于他对镜头构图和场景造型的富有诗意的使用。
(二)天气的美学
在黑泽明的电影中,天气是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营造和烘托了影片的气氛,而且也象征了人物的内心。黑泽明说,他要么喜欢烈日炎炎,要么便是风雨交加。的确,在黑泽明的影片中,晴天白日的时候真不多见。但狂风、闪电、迷雾、焦躁的烈日,不仅营造了影片的氛围与基调,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人生处境的象征。
(三)环境与象征
黑泽明的电影无情的展示人物灵魂深处的种种姿态,可以说,一切都围绕人物及其内心的景象。影片中人物活动的的场景环境,也成为剧中人物内心景象的象征。
《罗生门》中,滂沱大雨下破烂不堪的高大的罗生门,正如黑泽明对人生美好的幻想已经残破灰暗、悲观失望的内心。农夫将罗生门上的木头一块块的劈下来烤火,正如最后残留的一丝对真与善的幻想也将被剥落剔除。
(四) 平面化的镜头画面与日本传统绘画
在黑泽明的多部电影中,他都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追求相对平面化的绘画风格的镜头画面。黑泽明通过以下手法来处理这种日本绘画风格的镜头,如淡化光影,人物在镜头画面中的构图,简化人物背景以及摄影机的平视。
(五)人物造型与戏剧
在黑泽明的影片中,有着强烈的日本传统戏剧--能剧的影响。戏剧对其电影的影响,更体现在人物造型上。黑泽明电影中的人物不是指一个个体的人,而是人性的一个个符号。他们代表的是人性中的某个方面,这些角色性格都极其单一,而不是像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那样性格复杂。因为他们仅仅是人性的某一面的符号,某一种类型。在影片的服装上,黑泽明也借鉴了戏剧服装的浓墨重彩的风格,异常华丽。
(六)场景空间造型与镜头画面风格
黑泽明电影的镜头画面造型具有强烈的日本民族艺术风格。除了上述的黑泽明对镜头画面作出的平面化处理外,影片场景的造型结构也使镜头画面的构图形成了强烈的日本民族造型特色。
(七)《红胡子》中的阴影
《红胡子》是一部具有强烈光影效果的黑白片,场景是一所收容贫困病危病人的小医疗所。强烈的光影常使人物巨大的影子晃动在墙上,死亡与苦难的气息扑面而来。
(八)表演中的雕塑
黑泽明的电影重视造型,不仅在于画面镜头的造型,他在表演中也追求一种造型感。
以上仅仅是从电影造型的角度,谈了大师黑泽明的电影导演艺术,而这仅仅是他导演艺术的一部分。大师作品最重要的更在于他对人类命运的忧虑及对理想人格的深思。
有用 0 无用 0 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