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分求四川和重庆地区较好的专科专业文科生.要去年的录取分数

更新时间:2016-01-10本文内容转载自互联网
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院校专业介绍
济与政治学院

该院是一个拥有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四个硕士研究生点,全日制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两个本科专业的综合型学院。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651人,硕士研究生90余人。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经济与法制教育方向)

培养能在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国家政府机关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科研工作、宣传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法学学士学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西方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法理学、民法学、行政法等40多门课程。

经济学本科(金融与投资策划方向、商贸物流方向)

培养能在各类工商企业、国家政府机关从事经济工作和管理工作,能在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制四年,授经济学学士学位。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市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风险管理、经济法、现代物流学、国际贸易与金融、国际市场营销、统计学、会计学原理、管理会计、保险理论与实务、资产投资评估等40多门课程。

该院下设经济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公共课三个教学研究部,重庆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和重庆师范大学市场中介与企业信息管理两个研究所。该院的校级重点课程《政治经济学》今年通过专家验收评估,获得校级一等奖;《政治经济学》重点课程参加重庆市精品课程评比,获得三等奖。区域经济学被确定为学校申博建设重点学科。该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硕士生导师16人、教授和客座教授13人,副教授11人,教师中有博士3人;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曾宪梓教育基金三等奖获得者1人,重庆市学科带头人1人。

该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生工作,并取得显著的成效。连续5次获得文明院系称号;2003年,该院学生参加了学校和重庆市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获得重庆市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校三等奖2个、优秀奖4个。

文学与新闻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原中文系)是我校1954年创办之时最早设立的几个院系之一,现是重师大最富教学和科研实力的二级学院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工70余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35人。副高级及以上人员中有四川大学博导1人,四川大学副博导1人,重师大硕导27人。教师中获得博士学位和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者共20人。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两个市级重点学科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校级重点学科,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文学概论两个市级精品课程,另有八个研究所室。近五年以来,全院教师正在主持及已完成的科研项目有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科研项目、重庆市级重点项目、重庆市教委科研项目、重庆师大重点科研项目等共50余项。已出版学术专著72部,教材15部,在国内权威刊物、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500余篇,获省部级各类等级奖34项。设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秘书学)、对外汉语四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和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五个硕士点及课程与教学论(语文)硕士专业方向。学院已形成了多专业、多学历、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270余人,研究生150余人。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

该专业学制四年,主要开设现代汉语、写作、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教育学、心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通过学习,学生能正确分析、评价作家作品,熟练掌握师范生必备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成为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及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业人才。
新闻学 该专业学制四年,主要开设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大众传播学、广播电视学、新闻事业管理等课程。通过学习,学生掌握新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集采、编、写、播于一身的全面发展的新闻专门人才。

汉语言文学(秘书学)

该专业学制四年,主要开设秘书学、档案学、管理学原理、公共关系学、公文写作、大众传播学、社会调查原理及方法、人际关系学等课程。通过学习,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办公自动化的各种设备和手段,成为具有较高的公文写作水平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社交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公关文秘人才。

对外汉语

该专业学制四年,主要开设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写作、高级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等主要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具有从事语言和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成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或者成为各类中学双语教学的专门人才。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创建于一九七二年,现有教职员工83人。其中专职教师71人、教授五人、副教授24人、讲师22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2人、具有硕士学位和研究生学历者26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6人。有20余名教师曾先后赴英国、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讲学、留学、进修深造,该院每年还聘请四至五名外国教师任教。该院设有英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点,招收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理论、英语教学理论及应用、社会语言学、现代英语研究、英语文体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经过该院全体师生员工三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外国语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具有招收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 成教生等多个办学层次、规模较大的学院。目前,该院有英语教育专业和英语专业本、专科、硕士研究生共一千二百余人。

英语(师范)专业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力和会话、英语语法、英国文学、美国文学、高级英语、英汉互译、英语报刊选读、英语作文、第二外国语、外国文学、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外语教学法、英语国家概况等。本专业主要培养高、中等教育外语师资,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专业基础。

英语(非师范)专业

开设的课程包括主干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主干课程有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力和会话、英语语法、英国文学、美国文学、高级英语、英汉互译、英语报刊选读、英语作文、第二外国语、外国文学、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国家概况等;专业特色课程有外贸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公关英语、英语口译、英语史等。本专业着重培养能够胜任翻译、涉外旅游、涉外文秘、对外商贸活动等工作的专门人才,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奠定专业基础。

学院师资队伍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在学科建设和科研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院拥有现代化的语言实验室、学生自由选听室、多媒体教室以及丰富的图书资料,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可靠保证。

该院学生在近年的全国专业英语四级考试中成绩名列全国同类院校前茅,培养的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省市,特别是在四川、重庆的各类学校,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

影视传媒学院

影视传媒学院是中国西部最早进行摄影和电视制作高等教育的代表,也是目前国内在高等影视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颇具特点和有一定影响的学院。20年影视人才培育的经验和十年本科专业教学和教育的历史,使学院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几百名经过系统的影视专业教育和培养的人才遍布全国,特别是北京、重庆、成都等大中城市的各级电视台、平面媒体和大型企业宣传机构,以及部分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包括大学等),他们已经成为这些部门和单位的专业骨干,受到普遍的认可和欢迎。

学院秉承“开放并包、观念率先、践行创作、技艺兼善”的办学风格;坚持“技术是生命、艺术是灵魂、文化是根基”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创作激励、课程整合、师生互动”的专业教学模式。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重心,教师为核心,学生为根本”的教学工作的常规机制,以及科学、人性和信息化的高效率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平台。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有了巨大的变化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和相对优势。专业教师中教授、副教授近三分之一,博士、硕士近45%。有近400万元的现代摄影和电视制作及教育技术设备,有专业的摄影、电视制作和教育技术实验条件与环境。由学院创作和拍摄的影片如《歌者》、《稻收》、《重庆少年》等,分别在国际或国内的相关电影节入闱并获奖。

摄影专业(广告摄影方向):

招收艺术类考生,培养具备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强烈的艺术感觉,掌握广告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学、艺术设计、摄影、摄像和丰富的人文艺术及社会科学知识;能熟练运用广告创意、策划、设计、制作的技能和影像的技术,独立完成从广告产品的创意、拍摄及后期数字影像处理与创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媒体广告部,广告公司,影视公司,展览公司和现代企业管理部门中从事影像广告设计、营销策划,公关宣传,广告拍摄和影像创作等工作。主要课程:广告学基础、素描与色彩、构成基础、摄影美学、摄影用光、摄影构图、摄影镜头、曝光控制、照相机、大画幅照相机、广告摄影技法、人像摄影、感光材料、静物摄影、数字影像技术等。

摄影专业(电视制作方向):

适应电视事业未来发展的需要,确立宽口径、强能力、突出专长的培养思路,旨在培养具备电视摄、录、编和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较高的艺术鉴赏力,能够在各级电视台、影视制作机构、宣传部门的电视机构等从事电视采、摄、录、编等工作的一专多能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电视作品分析、非线性编辑、影视照明、电视音乐音响、电视编辑、录像录音技术、电视摄像、电影作品分析、电视观众学、电视新闻的摄制、电视媒介、电视播控、制片管理、动画制作、图像处理、视听语言等。

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

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对现代教育媒体环境下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的适应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适用于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的教育技术人员,中等学校的教育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以及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相近专业的其他人才等。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学与教的原理、电视原理、教育电视系统、教育技术学、教育传播学、教育电视节目编制、计算机辅助教育、教学系统设计、现代远程教育、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摄影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美术基础、音乐基础、VB等。

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今年招生专业为艺术设计本科,学制四年,下设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两个专业方向;装潢艺术设计专科,学制三年。

视觉传达设计是培养能从事企业产品的宣传与推广,以市场调查、分析为基础,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视觉传达设计、企业形象整体设计、媒体设计、商品包装设计、书封设计、摄影、插图设计等工作的专门人才。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和掌握较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有良好的设计意识和审美素质,以及相关的学科知识、文化艺术修养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较系统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和审美素质,熟悉建筑和装饰材料及工艺,较好地掌握系统设计的技能,具有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表达能力,以及较强的实施和管理能力。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共环境系统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览设计、商业设施设计、家具设计的专门人才。

本科开设的主要课程有: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字体设计、编排设计、透视学、装饰设计基础、网页设计、VIS策划、广告设计、计算机艺术设计、广告文案创意、图形创意、行录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室内空间设计、商标设计、建筑效果图技法、建筑学基础、人体工程学、住宅空间设计、设计概论、装饰工程概预算、广告经济分析、广告摄影等。

专科开设的主要课程有: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字体设计、网页设计、标志设计、机构形象设计、平面广告设计、计算机艺术设计、广告文案创意、建筑测绘与制图、印刷工艺、包装设计、展示设计、室内空间设计、环境景观设计、建筑效果图技法、设计概论、装饰工程概预算、基础摄影等。

历史与文博学院

该院是我校成立最早的文科院系之一,1954年建校时即设立历史学门类,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 。2004年在学校院系调整背景下,成立了历史与文博学院。在历届系领导“教学强系”、“学术强系”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多年励精图治的发展建设,已形成一定的办学规模,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在学历分布上,大部分教职人员为硕士,博士及在读博士6人,形成了年龄和学历层次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下设4个教学研究室、1个博物馆、3个科研机构。在世界历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外思想文化史、区域文化学、博物馆学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图书资料室藏书两万余册,博物馆陈列丰富、馆藏文物千余件。在学生培养上,学院已形成硕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和本科生三个层次。学院现有“专门史”、“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世界历史”三个硕士点和“历史教学法”硕士方向。学院开设有历史学、博物馆学两个本科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完成教学计划基础上,还开设了内容涉及专门史、哲学、文学、社会学及艺术史等领域的数十门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现承担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省、市级重点社科项目,并获得了教育部、重庆市社会科学奖多项。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开设了《历史文选》、《中国古代史》及《世界史》等校级重点课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建设体系。学院学生工作以生为本,突出专业成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工作活泼有序,并设有“历史学会”、“红岩春秋之友社”等学生社团,开展了各种学术与社会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历史学(师范)

本专业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外国史学史、中国历史文献选读、考古学通论、课堂管理学、历史教育心理学、史学论文写作、史学论文写作方法等。

博物馆学

本专业培养具备文物学、博物馆的系统知识,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经营单位、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等单位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博物馆学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考古学通论、中国历史地理、民俗学、博物馆学概论、文化人类学、文物学概论、文物与考古技术(理论与实验)、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文物保护基础、博物馆藏品管理、文物管理与法规、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经营管理、物质文化史、实习(考古发掘、博物馆)等。
有用 0 无用 0 我要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