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历史上最好的电影
补充说明:如题,为什么有人这样评价?关于这部片的一切……
影史地位
1942年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指定典藏。公认的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是鬼才奥逊・威尔斯在26岁时编导演制的银幕处女作。 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在任何一座褒奖电影成就的凯旋门上都占有显著的位置电影艺术的“开山之作”,现代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历史转折点。
《公民凯恩》又名《大国民》,是一部内涵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体影片,也是当时年仅26岁的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公民凯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独特的新颖性,因而被看成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和创新之作。
《公民凯恩》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实验影片,被誉为"现代电影的纪念碑",在几乎所有的电影排行榜上都是风光无限,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这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处在战前电影伟大传统的结束和四五十年代电影的开端之间,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掘弃了当时通行的电影美学原则(构思新颖的仰角镜头和简约而富于表现力的纵深镜头, 独特而又自然流畅的场面调度和移动拍摄, 以及音响、对白、用光的革新运用和独具匠心的配乐),改变了好莱坞过去传统的影片拍摄模式,其中某些方面更被后人模仿到泛滥,在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力量、勇敢、粗犷、冲击、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均达到了那一时代的巅峰。
就影片而言,《公民凯恩》并非毫无瑕疵,在结构的精致方面只能给70分,可是威尔斯所表现的力量、勇敢、粗犷、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可得90分以上。技巧运用方面,其中“景深镜头”的摄影手法,以当今眼光来看,仍觉得相当新鲜。
媒体评论
《公民凯恩》的拍摄距今已有60多年,但依然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它在英国权威性杂志《视与听》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参与的“世界电影十大佳作”评选中连续3届荣登榜首,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 《公民凯恩》也是一部票房与所获声誉极不相称的影片,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资深影评家说: “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公民凯恩》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部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资深旅美影评家 周黎明
好莱坞的财政家们(或许还包括世界各地的电影观众)能接受优美的散文,也能接受富于诗意的散文……但在接受纯粹的诗、传说、寓言和神话时,在这里我指的是电影《公民凯恩》时,或许他们会颇感困难。
――法国著名导演 弗印索瓦・特吕弗
奥逊・威尔斯和他的处女作《公民凯恩》是现代电影的奠基石。 无论是谁,只要拥有一部像《公民凯恩》这样的电影,就只能给人一个感觉:高山仰止。这种成就足以让人睥睨天下,傲视群雄。
因而奥逊・威尔斯应同他的《公民凯恩》一起永垂不朽,他应在任何一座褒奖电影历史功臣的凯旋门额上占有显著的位置。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 安德烈・巴赞
专家们的投票结果犹如一块试金石,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对全球电影的看法。在过去的40年里, 《公民凯恩》一直独树一帜,稳居榜首。奥逊・威尔斯简直就是现代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视与听》主编 尼克・詹姆斯
《公民凯恩》不仅是部伟大的电影,它是有声电影出现初期的集大成者――犹如《一个国家的诞生》是默片时代的颠峰,《2001》漫游太空》建立了一种指向未来的叙述――这些高峰屹立于其他所有的影片之上。
――芝加哥太阳时报关于电影
《公民凯恩》是奥逊・威尔斯以纽约报业大亨威廉・朗道尔夫・赫斯特(1863-1951)为原型,加上自己童年时寄居他人时的经历及感受塑造出了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形象。该电影剧本的合作编剧赫尔曼・曼凯维支本人就认识赫斯特,并且是其情妇、电影明星玛利昂・戴维斯的朋友。影片是保密拍摄的,但由于赫斯特认为这部影片是影射攻击自己,因此提出抗议,并企图以80万美元买下影片禁止其上映。威尔斯听到此消息大为震惊,他只有一个挽救方法,就是拼命在小范围里放映影片,把口碑传出去。果然,部分同行的高度评价使得雷电华顶住了压力,否则这部作品将永远保存在少数人的记忆里。此片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才后重新发行,先从欧洲受到重视,转而在美国本土的电视上放映。
实际上该片讲述故事的方式远比其所讲的故事有价值。影片由六段有着内在逻辑的闪回组成,这几段倒叙并非一块拼图的组成部分,而是由外向内层层剥开的洋葱。影片将镜头首次切入到人性的层面,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片完全可以被看做是美国个人奋斗理念的寓言故事。
该片共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导演、主演、摄影、录音及音乐等九项提名奥斯卡提名,但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影片涉及的现实人物,最终只获得最佳原创剧本一项金像奖。
演员
《公民凯恩》中的每一个角色似乎都是为演员度身定做的--不仅主角,就连管家雷蒙、政客盖蒂、童年凯恩等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此片的演员多数来自威尔斯的以广播剧和舞台剧见长的水晶剧团,几乎没有电影表演的经验,但除了极少数的特写镜头,所有演员的表演都非常自然,奥逊・威尔斯本人扮演的凯恩一角迄今仍是电影表演的范例。但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却无法引起普通观众的一片叫好声,原因是片中没有可让演员"炫耀"演技的场面,但如果观众将剧本和电影进行对比时就会发现演员实在功不可没。
◆其他幕后英雄◆
跟威尔斯一样,伯纳德?赫曼首次来到好莱坞工作。他的配乐是剧情的忠实仆人,但在少数几处显示出卓越才华。那就是他的模仿能力:他为苏珊登台写了一段酷似马斯奈歌剧的法国咏叹调,为报社庆典写了一段地道的百老汇曲子。这位电影配乐大师后来在希区柯克那里大放异彩。
《公民凯恩》的化妆较少为人提及,但如果不查阅背景资料,你能猜出每个演员的真实年龄吗?我们现在惊叹妮可?基德曼在《时时刻刻》中的假鼻子,但据说威尔斯在他出演的影片里从来就没亮过自己的真鼻子。该片的化装虽然不像演猩猩那样彻底改头换面,但于细微处见精神,就凭那场跨越九载的早餐戏及两位演员年龄的微妙变化,就可以看出化妆师具有完美主义倾向。
该片的剪辑是当时仍在当学徒的罗伯特?怀斯,后来他升任为导演,执导了经典的《地球静止之日》、《西区故事》和《音乐之声》等作品。他曾透露威尔斯很少参与影片的剪辑(这种拍完不管的特征也造成了他第二部作品《安伯森家族》拍竣后惨遭电影公司摧残的厄运)。为了让纪录片那段更真实,怀斯想出一招,把胶片拿到水泥地上磨,擦出那种穿梭过太多次放映机才会有的“花”。
为了达到威尔斯追求的特殊效果,影片采用了大量特效镜头,据称特效镜头之多超过了30年后的《星球大战》。你想,影片有上百个场景,但只有10万美元(当时的价钱)的置景费,靠“烧钱”是不可能取得好效果的,必须像《魔戒》那样,以巧取胜。
威尔斯拍《凯恩》,在很多方面就好像以前从来没有人拍过电影似的,就拿片头片尾来说,当时的做法是把大批工作人员的名单摆在前头。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想,他会在尚未看到影片前对这些名字感兴趣吗?《凯恩》把它们挪到片尾,而且为主演的名字配上图片,尤其符合观众的心理。这事虽小,但可以看出他对电影创作没有丝毫条条框框。
出书免不了会有错别字,电影也免不了会有穿帮镜头。影片的后半部在一场“宫殿”戏的开始,有一只鹦鹉似的鸟尖叫一声,然后飞走。你若一格一格慢进,会发现鸟的眼睛是“透明”的,透过眼睛可以看到后面的湖光山色。研究者提出各种解释,有些人认为里面定有涵义,后来威尔斯出来澄清,说那是光学部门“扣像”时出的差错,没有任何隐含的意思。至于凯恩临终时没人在场,却有人听到他说“玫瑰花蕾”,我觉得那不能算穿帮,应该属于“戏剧艺术的自由发挥”,行话叫做“诗的执照”(poetic license),跟《末代皇帝》中那只活了70年的蟋蟀一样,不是失误,而是不能照搬生活逻辑的艺术逻辑。
摄影
这部划时代影片取得的成就还表现在电影的拍摄技术上,该片首次采用了大景深镜头(即深焦距镜头),大量低角度的仰拍镜头及强度对比的黑白光影运用等。《公民凯恩》的构图基本是古典的三角形,但常在镜头的变化和停留中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张弛节奏。此外,还运用了堪称完美的蒙太奇镜头压缩时间,扩大影片容量,使其简洁地反映主人公一生的重大事件。如表现凯恩与第一个妻子离异的过程,从结婚到离婚共八年时间,影片却只用了六个镜头就表现出来了。
为影片担当摄影的是格莱格・托兰德。托兰德加入剧组时已是好莱坞卓有成就的摄影师,但拍摄的难度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料。我们现在都知道,那些超低角度的镜头都是威尔斯的主意。当摄影师表示机器已经摆到地面上、不可能再低时,威尔斯便将地板砍了,把摄影机"埋"入地下。
音响蒙太奇
《公民凯恩》的曲作者伯纳德・赫尔曼(1911-1975)也是水晶剧团的成员。这位具传奇色彩的作曲家一生配乐54部, 在其搭档奥森o威尔斯极富个人特色的作品《公民凯恩》中,赫尔曼显示出对于复杂音响和音乐的处理能力,谱写了和镜头相得益彰的蒙太奇音乐,通过音响来转换场景。他的配乐犹如剧情的忠实仆人,并在其中一些段落显示出卓越才华:他为苏珊登台写了一段酷似马斯奈歌剧的法国咏叹调,为报社庆典写了一段地道的百老汇曲子,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原作音乐的提名。这位电影配乐大师后来在希区柯克那里大放异彩,其中包括1960年的经典片《精神病患者》。
非线性多元叙事
在电影的叙事手法上,《公民凯恩》打破了以往电影顺序的线性叙事的手法,采用了非线性的多元叙事结构,运用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技巧,多角度、多单元地去表现人物,使人物更为立体鲜活。这种全新的叙事手法虽在今天已司空见惯,但在当时却是史无前例的,从而成为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的分界线。
非线性叙事技巧并非威尔斯首创,之前有几部好莱坞电影已尝试过,但威尔斯将这种"叠床架屋"的形式发挥到极致,每一段的时间跳跃和重叠都很大,很多视觉、对白及主题在不同段落中遥相呼应。威尔斯更将玫瑰花蕾叫做“骗人的玩意儿”,玫瑰花蕾的动机只不过是一个情节的噱头,而通过对这一噱头的探索使叙事成型,将整个故事的蔓生枝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提供了一个戏剧性的问题抓住观众,这也就使得该片带有侦探类型片的模式。
◆神来之镜头◆
好莱坞每年都会有几部整体水平较高的优秀影片,但从导演手法讲,一年不见得会有一处令人眼睛一亮的处理。而《公民凯恩》中这样的天才之笔附拾皆是,以上重点介绍其中几段。
一、早餐戏
这段两分多钟的戏表现了凯恩和第一任妻子艾米丽从新婚的陶醉到同床异梦的微妙变化,浓缩了九年的婚姻过程,简洁、独到,拍摄并不难,完全是编导匠心独具的结晶。
一开始是一个全景,那是他们婚礼刚结束的那个夜晚,或说凌晨。艾米丽坐在餐桌旁,凯恩走过来,吻了她一下,在对面坐下。
艾米丽: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直接去报社。
查尔斯(凯恩的名):你不应该跟报人结婚,他们比水手还糟糕。我太崇拜你了!
艾米丽:喔,查尔斯,报人也得睡觉呀。
当他们对话时,画面开始进入单人镜头的切换,但他俩一直深情地望着对方。艾米丽的关怀和查尔斯的谐趣从他们的语调中流露出来。
影片用一种类似从疾驶的火车上看窗外的一闪而过效果,象征岁月的流逝,即用空间来表达时间。这六段之间全部用这种方法。
第二段的谈话内容跟第一段大同小异,仍是妻子对工作狂丈夫的温柔责怪。
艾米丽:你知道昨晚你让我等了多久吗?你说去报社十分钟。深更半夜,在报社有什么工作要做呀?
查尔斯:艾米丽,我亲爱的,你唯一的记者就是《咨询报》(注:凯恩办的那家报纸)
关于这一段,内容跟第一段太雷同,缺乏进展,但跟下一段的过渡很自然。这想必是新婚不久的事,细想,艾米丽到那个时候不可能不知道报社的运作规律。
第三段,夫妻俩的关系急转直下,从结构上进入了起承转合的“转”。艾米丽开始表达对凯恩政治观点的反感,但她仍保持着贵族般的矜持。
艾米丽:有时候,我想我更喜欢一个有血有肉的对手。
查尔斯:艾米丽,我花在报社的时间并不多呀。
艾米丽:不只是时间问题,是你刊登的内容--攻击总统……
查尔斯:你是说约翰叔叔。
艾米丽:我是说美国的一国之总统。
查尔斯:说到底还是约翰叔叔。他动机不坏,但脑子太蠢,让一帮高压骗子管理政府。整个石油丑闻……
艾米丽:巧的是,他是总统,而不是你。
查尔斯:这个错误不久的将来会得到纠正。
这一段对白非常精彩,它不仅道出了两人之间的差异(也是他们婚姻的主要绊脚石),同时反映出凯恩拟在政坛上跃跃欲试的心态。
下一段更微妙,表面上是讨论凯恩的会计师伯恩斯坦送给他们儿子的一件礼物。但伯恩斯坦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姓氏,而影片又故意没说明他送的是什么礼物,因此,一般猜测这是一件诸如“大卫之星”的犹太教小玩意,在艾米丽眼中这是大逆不道的东西。
艾米丽:我不容许把它摆放在婴儿室里。
查尔斯:伯恩斯坦先生不时来探望我们的孩子,这没有什么不合适。
艾米丽:他一定要来看孩子吗?
查尔斯:当然。
在这一段中,查尔斯显得很开明,而出身名门望族的艾米丽却胸襟狭隘。
下一段充分体现了凯恩自我膨胀后的性格。跟前几段一样,台词跟上段能衔接,仿佛是同一场对话。
艾米丽:人们会想……
查尔斯:(打断她)我让他们怎么想,他们就会怎么想!
最后一段,没有一句对话。艾米丽在看《记事报》(凯恩对手的报纸),而凯恩在看自己的《咨询报》,两人已陷入婚姻的僵局。镜头从凯恩拉出,重新回到开始的双人镜头,如同一个括号,把这段婚姻完整地“括”在其中。(整部影片的头尾也采用这种方法,即所谓的“首尾呼应”。)
除了台词和表演,这段让世世代代多少导演谈个没完的早餐戏还凸现出化妆的功劳。这场戏的拍摄是倒过来拍的,先将两位演员化妆成结婚九年后的模样,每拍一段卸掉一层妆,让他们年轻几岁(演员的实际年龄更接近角色新婚时的年龄)。另外,每小段的服装和道具都略有不同,暗示着时间的推移。
二、挖角戏
这又是一段表现时间推移的过场戏,在我国文革刚结束后的电影里往往用插曲来处理,还有一些用了几万遍的蒙太奇。《公民凯恩》中这一段的手法已被后人反复摹仿,所以大家可能会不觉得陌生。但在所有类似处理中,《公民凯恩》的这一段至少在难度上仍未被后人所取代。
当凯恩当着好友李仑德及会计师伯恩斯坦写下“办报宣言”后,他们三人必须面对自己只是一份发行量才两万多小报的现实,而他们的对手《记事报》却有着接近50万的发行量。如何超越对手?这样的过程在电影中是最难表现的,它的诀窍是不能罗嗦,但又不能太笼统。
第一个镜头:凯恩三人在自己报社的窗子后,玻璃上印有“《咨询报》发行量26000”的字样。玻璃上还叠现出街上行人匆匆而过的情形。
第二个镜头:他们三人站在玻璃窗前,窗上写着“《记事报》发行量495,000”的字样。原来,这回他们来到对手的报社门外,看着橱窗里的一张照片。那是该报花了20年招募来的九名王牌记者和编辑。
第三个镜头:该照片的特写。伯恩斯坦说:“有这些人,提高发行量就不难了。”凯恩认同。照片出现微妙变化,清晰度增加。凯恩说:“六年前,我看了一张照片,那是全世界最棒的报人。我好像是一个站在糖果店门前的孩子。六年后的今晚,我得到了我的糖果,全部的糖果。”凯恩步入画面,原来那是拍照的场面,显示那九名报人已全部跳槽到凯恩的地盘。
镜头进一步拉出,老式闪光灯一闪。凯恩说:“多印一张,寄给《记事报》。”
《尼罗河上的惨案》也用过照片过渡的手法,但简单得多,也较突兀。而《公民凯恩》中却像是一个喜剧“包袱”,抖开时有一种惊喜的效果,而且台词尽显凯恩和伯恩斯坦的本色。
三、苏珊首演
苏珊被凯恩“逼上梁山”,在芝加哥主演歌剧。这一段在影片中出现两次,其中以李仑德回忆的那次最为叫绝。
特写镜头:苏珊在练唱。镜头拉出,我们看到声乐老师在一旁训话。这时,出现咏叹调的前奏。镜头继续拉出,左边有人给苏珊戴帽子和头饰。镜头猛然往上摇,出现舞台灯特写;又猛然往下摇,回到苏珊。镜头缓缓拉出,我们看到台上一片混乱,苏珊一行在中间,他们前面和后面都有人在急急忙忙走动。换到舞台全景镜头,前景在暗处。这时,画面由下至上渐渐发亮,暗示大幕徐徐升启。
苏珊开唱。镜头往上移动,移过天幕,进入顶上密密麻麻的杆和绳子,最后升到舞台工作人员的吊桥。两名工作人员面面相觑,右边那个用手捏住鼻子。
这最后一个镜头可谓是所有表现对文艺演出反应的镜头处理中的珠穆朗玛峰,我深深怀疑未来能有人超越它。首先,它是一个虚拟的角度,真正舞台上是不可能拍到这个镜头的,除非你把舞台顶端顺着幕布切开。在拍摄上,该镜头是由三个不同镜头拼贴起来的,极为巧妙,其中中间那个是模型。
为什么不用某个台下观众的反应呢?香港古装片中,凡是街上有人表演杂耍时,旁边总有人叫好或故意起哄。对于古典音乐表演者的水准,剧院工作人员比谁都有发言权,因为他们见多识广,口味很挑剔,而且深知大腕的薄弱环节。如帕瓦罗蒂等歌唱家的传记中,记述着乐团或剧院工作人员即兴鼓掌的事例,尤其是排练时及演员未成名时,因为这在业内被当作一种很高的荣誉。其次,把那两名工作人员安排在“高高在上”的舞台正顶端,有一种象征意义,暗示他们具有“上帝”一般的审视力。至于捏鼻子,那是因为英语中对糟糕的东西人们会说“很臭”(It stinks),于是才会有这个动作。
这一段的音响效果也非常贴切。随着镜头的上升,歌声越来越空旷,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传过来的。仔细想一想,坐在包厢里的李仑德是不可能从这个角度看到这些场面的,这一段的视角介于观众和表演者之间,准确说是大幕的角度,也是一个客观公正的“无形上帝”的角度。
苏珊的回忆重复了这一段,但镜头是从台上对准观众席,台前的一排灯使得她无法看到台下的任何人。台下凯恩等三人的反应(凯恩紧张,如同他自己在演戏;伯恩斯坦打磕睡,醒后热烈鼓掌;李仑德撕破节目单)体现了三种态度,但真正普通观众的反应是通过画外音及凯恩的表情来体现的。
四、童年戏
如果说前面这几段充分发挥出电影的表现力,那么,童年戏则体现出导演威尔斯对舞台位置的巧妙运用及摄影对构图的讲究。让我们从那个长镜头说起。很多大师的长镜头都会让你牢牢记住这是长镜头,似乎不让外行观众看腻不算本事。威尔斯的长镜头不会让你感觉到是长镜头。
凯恩的母亲站在窗口,望着屋外雪地里玩耍的八岁儿子。突然发财的她不愿儿子跟着土里土气的老爸在山沟里生活,因此她决定通过委托人,把孩子送到大城市去,上最好的学校。
凯恩父亲和前来接孩子的银行家撒切尔先生在远处,刚好处于凯恩母亲的两旁,暗示着他们父亲和代理父亲的位置及他们在凯恩心目中无法取代母爱这一事实。
凯恩母亲等三人从隔壁房间走出屋子,镜头转过去,跟着,又拉出。屋外一片白雪皑皑。在第一个三角构图中,撒切尔居中,右下角是幼小的查尔斯?凯恩,他脸上带着疑惑和压抑的怒气。接着,凯恩走到后景父亲处,又转身,此时,母亲和撒切尔处于两旁,形成一个倒三角。下一个构图:父亲走向前,所有眼光从左上角几乎一根直线望到右下角的小凯恩。凯恩知道他将出远门,问妈妈能不能一起去。当他知道母亲不能陪他时,他的脸颊上出现一滴泪水。他用雪撬打(准确说是 “推”)撒切尔,父亲说小凯恩欠揍,母亲把他抱在怀里。
这时,长镜头才中止,换成母亲的特写,特写移到小凯恩脸上。我们这才明白他童年的创伤对他一生的影响,及他为什么临终遗言是“玫瑰花蕾”(雪撬名)。多少财富,多高的成就,都无法弥补失去的母爱。
接下来,有几段精彩的时空衔接。特写:雪撬跌落在雪地里,被大雪掩盖。一把崭新雪撬的特写,镜头拉出,那是打扮成小贵族似的凯恩从撒切尔那里得到的礼物。但这把雪撬显然不同于“玫瑰花蕾”。凯恩满脸不悦。撒切尔说:“圣诞快乐!”小凯恩回了句:“圣诞快乐!”接着,17年后的撒切尔说到:“新年快乐!”
这里的三级跳跃虽然比不上《2001太空遨游》中骨头和宇航船衔接的时空跨度,但其节奏的紧凑和细节的丰富却堪称前无古人。
毫不夸张地说,《公民凯恩》中的每一段戏都值得如此分析研究,而且每一段都会让热爱导演艺术的人惊叹不已。一个最好的测试办法是,先看剧本中每一段的大致内容,然后思考一下你会怎么处理,或者常见的电影电视是怎么表现的,再比较该片的威尔斯招术。那时,你才能将对影片的不屑一顾转化为目瞪口呆。
穿帮镜头
・凯恩临终时没人在场,却有人听到他说“玫瑰花蕾”。
・影片的后半部在一场“宫殿”戏的开始,有一只鹦鹉似的鸟尖叫一声,然后飞走。若一格一格慢进,会发现鸟的眼睛是“透明”的,透过眼睛可以看到后面的湖光山色。研究者提出各种解释,有些人认为里面定有涵义,后来威尔斯出来澄清,说那是光学部门“扣像”时出的差错,没有任何隐含的意思。
・当苏珊坚决地告诉凯恩她要离开他时,凯恩留着小胡子;而在下一秒当他看着她走开时,小胡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55701.htm?fr=ala0
1942年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指定典藏。公认的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是鬼才奥逊・威尔斯在26岁时编导演制的银幕处女作。 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在任何一座褒奖电影成就的凯旋门上都占有显著的位置电影艺术的“开山之作”,现代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历史转折点。
《公民凯恩》又名《大国民》,是一部内涵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体影片,也是当时年仅26岁的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公民凯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独特的新颖性,因而被看成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和创新之作。
《公民凯恩》是美国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实验影片,被誉为"现代电影的纪念碑",在几乎所有的电影排行榜上都是风光无限,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这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处在战前电影伟大传统的结束和四五十年代电影的开端之间,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掘弃了当时通行的电影美学原则(构思新颖的仰角镜头和简约而富于表现力的纵深镜头, 独特而又自然流畅的场面调度和移动拍摄, 以及音响、对白、用光的革新运用和独具匠心的配乐),改变了好莱坞过去传统的影片拍摄模式,其中某些方面更被后人模仿到泛滥,在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力量、勇敢、粗犷、冲击、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均达到了那一时代的巅峰。
就影片而言,《公民凯恩》并非毫无瑕疵,在结构的精致方面只能给70分,可是威尔斯所表现的力量、勇敢、粗犷、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可得90分以上。技巧运用方面,其中“景深镜头”的摄影手法,以当今眼光来看,仍觉得相当新鲜。
媒体评论
《公民凯恩》的拍摄距今已有60多年,但依然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它在英国权威性杂志《视与听》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参与的“世界电影十大佳作”评选中连续3届荣登榜首,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 《公民凯恩》也是一部票房与所获声誉极不相称的影片,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资深影评家说: “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公民凯恩》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部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资深旅美影评家 周黎明
好莱坞的财政家们(或许还包括世界各地的电影观众)能接受优美的散文,也能接受富于诗意的散文……但在接受纯粹的诗、传说、寓言和神话时,在这里我指的是电影《公民凯恩》时,或许他们会颇感困难。
――法国著名导演 弗印索瓦・特吕弗
奥逊・威尔斯和他的处女作《公民凯恩》是现代电影的奠基石。 无论是谁,只要拥有一部像《公民凯恩》这样的电影,就只能给人一个感觉:高山仰止。这种成就足以让人睥睨天下,傲视群雄。
因而奥逊・威尔斯应同他的《公民凯恩》一起永垂不朽,他应在任何一座褒奖电影历史功臣的凯旋门额上占有显著的位置。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 安德烈・巴赞
专家们的投票结果犹如一块试金石,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对全球电影的看法。在过去的40年里, 《公民凯恩》一直独树一帜,稳居榜首。奥逊・威尔斯简直就是现代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视与听》主编 尼克・詹姆斯
《公民凯恩》不仅是部伟大的电影,它是有声电影出现初期的集大成者――犹如《一个国家的诞生》是默片时代的颠峰,《2001》漫游太空》建立了一种指向未来的叙述――这些高峰屹立于其他所有的影片之上。
――芝加哥太阳时报关于电影
《公民凯恩》是奥逊・威尔斯以纽约报业大亨威廉・朗道尔夫・赫斯特(1863-1951)为原型,加上自己童年时寄居他人时的经历及感受塑造出了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的形象。该电影剧本的合作编剧赫尔曼・曼凯维支本人就认识赫斯特,并且是其情妇、电影明星玛利昂・戴维斯的朋友。影片是保密拍摄的,但由于赫斯特认为这部影片是影射攻击自己,因此提出抗议,并企图以80万美元买下影片禁止其上映。威尔斯听到此消息大为震惊,他只有一个挽救方法,就是拼命在小范围里放映影片,把口碑传出去。果然,部分同行的高度评价使得雷电华顶住了压力,否则这部作品将永远保存在少数人的记忆里。此片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才后重新发行,先从欧洲受到重视,转而在美国本土的电视上放映。
实际上该片讲述故事的方式远比其所讲的故事有价值。影片由六段有着内在逻辑的闪回组成,这几段倒叙并非一块拼图的组成部分,而是由外向内层层剥开的洋葱。影片将镜头首次切入到人性的层面,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此片完全可以被看做是美国个人奋斗理念的寓言故事。
该片共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导演、主演、摄影、录音及音乐等九项提名奥斯卡提名,但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影片涉及的现实人物,最终只获得最佳原创剧本一项金像奖。
演员
《公民凯恩》中的每一个角色似乎都是为演员度身定做的--不仅主角,就连管家雷蒙、政客盖蒂、童年凯恩等都有着鲜明的特色。此片的演员多数来自威尔斯的以广播剧和舞台剧见长的水晶剧团,几乎没有电影表演的经验,但除了极少数的特写镜头,所有演员的表演都非常自然,奥逊・威尔斯本人扮演的凯恩一角迄今仍是电影表演的范例。但演员出神入化的表演却无法引起普通观众的一片叫好声,原因是片中没有可让演员"炫耀"演技的场面,但如果观众将剧本和电影进行对比时就会发现演员实在功不可没。
◆其他幕后英雄◆
跟威尔斯一样,伯纳德?赫曼首次来到好莱坞工作。他的配乐是剧情的忠实仆人,但在少数几处显示出卓越才华。那就是他的模仿能力:他为苏珊登台写了一段酷似马斯奈歌剧的法国咏叹调,为报社庆典写了一段地道的百老汇曲子。这位电影配乐大师后来在希区柯克那里大放异彩。
《公民凯恩》的化妆较少为人提及,但如果不查阅背景资料,你能猜出每个演员的真实年龄吗?我们现在惊叹妮可?基德曼在《时时刻刻》中的假鼻子,但据说威尔斯在他出演的影片里从来就没亮过自己的真鼻子。该片的化装虽然不像演猩猩那样彻底改头换面,但于细微处见精神,就凭那场跨越九载的早餐戏及两位演员年龄的微妙变化,就可以看出化妆师具有完美主义倾向。
该片的剪辑是当时仍在当学徒的罗伯特?怀斯,后来他升任为导演,执导了经典的《地球静止之日》、《西区故事》和《音乐之声》等作品。他曾透露威尔斯很少参与影片的剪辑(这种拍完不管的特征也造成了他第二部作品《安伯森家族》拍竣后惨遭电影公司摧残的厄运)。为了让纪录片那段更真实,怀斯想出一招,把胶片拿到水泥地上磨,擦出那种穿梭过太多次放映机才会有的“花”。
为了达到威尔斯追求的特殊效果,影片采用了大量特效镜头,据称特效镜头之多超过了30年后的《星球大战》。你想,影片有上百个场景,但只有10万美元(当时的价钱)的置景费,靠“烧钱”是不可能取得好效果的,必须像《魔戒》那样,以巧取胜。
威尔斯拍《凯恩》,在很多方面就好像以前从来没有人拍过电影似的,就拿片头片尾来说,当时的做法是把大批工作人员的名单摆在前头。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去想,他会在尚未看到影片前对这些名字感兴趣吗?《凯恩》把它们挪到片尾,而且为主演的名字配上图片,尤其符合观众的心理。这事虽小,但可以看出他对电影创作没有丝毫条条框框。
出书免不了会有错别字,电影也免不了会有穿帮镜头。影片的后半部在一场“宫殿”戏的开始,有一只鹦鹉似的鸟尖叫一声,然后飞走。你若一格一格慢进,会发现鸟的眼睛是“透明”的,透过眼睛可以看到后面的湖光山色。研究者提出各种解释,有些人认为里面定有涵义,后来威尔斯出来澄清,说那是光学部门“扣像”时出的差错,没有任何隐含的意思。至于凯恩临终时没人在场,却有人听到他说“玫瑰花蕾”,我觉得那不能算穿帮,应该属于“戏剧艺术的自由发挥”,行话叫做“诗的执照”(poetic license),跟《末代皇帝》中那只活了70年的蟋蟀一样,不是失误,而是不能照搬生活逻辑的艺术逻辑。
摄影
这部划时代影片取得的成就还表现在电影的拍摄技术上,该片首次采用了大景深镜头(即深焦距镜头),大量低角度的仰拍镜头及强度对比的黑白光影运用等。《公民凯恩》的构图基本是古典的三角形,但常在镜头的变化和停留中有一种近乎天然的张弛节奏。此外,还运用了堪称完美的蒙太奇镜头压缩时间,扩大影片容量,使其简洁地反映主人公一生的重大事件。如表现凯恩与第一个妻子离异的过程,从结婚到离婚共八年时间,影片却只用了六个镜头就表现出来了。
为影片担当摄影的是格莱格・托兰德。托兰德加入剧组时已是好莱坞卓有成就的摄影师,但拍摄的难度还是超出了他的预料。我们现在都知道,那些超低角度的镜头都是威尔斯的主意。当摄影师表示机器已经摆到地面上、不可能再低时,威尔斯便将地板砍了,把摄影机"埋"入地下。
音响蒙太奇
《公民凯恩》的曲作者伯纳德・赫尔曼(1911-1975)也是水晶剧团的成员。这位具传奇色彩的作曲家一生配乐54部, 在其搭档奥森o威尔斯极富个人特色的作品《公民凯恩》中,赫尔曼显示出对于复杂音响和音乐的处理能力,谱写了和镜头相得益彰的蒙太奇音乐,通过音响来转换场景。他的配乐犹如剧情的忠实仆人,并在其中一些段落显示出卓越才华:他为苏珊登台写了一段酷似马斯奈歌剧的法国咏叹调,为报社庆典写了一段地道的百老汇曲子,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原作音乐的提名。这位电影配乐大师后来在希区柯克那里大放异彩,其中包括1960年的经典片《精神病患者》。
非线性多元叙事
在电影的叙事手法上,《公民凯恩》打破了以往电影顺序的线性叙事的手法,采用了非线性的多元叙事结构,运用倒叙和插叙的叙事技巧,多角度、多单元地去表现人物,使人物更为立体鲜活。这种全新的叙事手法虽在今天已司空见惯,但在当时却是史无前例的,从而成为现代电影和传统电影的分界线。
非线性叙事技巧并非威尔斯首创,之前有几部好莱坞电影已尝试过,但威尔斯将这种"叠床架屋"的形式发挥到极致,每一段的时间跳跃和重叠都很大,很多视觉、对白及主题在不同段落中遥相呼应。威尔斯更将玫瑰花蕾叫做“骗人的玩意儿”,玫瑰花蕾的动机只不过是一个情节的噱头,而通过对这一噱头的探索使叙事成型,将整个故事的蔓生枝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提供了一个戏剧性的问题抓住观众,这也就使得该片带有侦探类型片的模式。
◆神来之镜头◆
好莱坞每年都会有几部整体水平较高的优秀影片,但从导演手法讲,一年不见得会有一处令人眼睛一亮的处理。而《公民凯恩》中这样的天才之笔附拾皆是,以上重点介绍其中几段。
一、早餐戏
这段两分多钟的戏表现了凯恩和第一任妻子艾米丽从新婚的陶醉到同床异梦的微妙变化,浓缩了九年的婚姻过程,简洁、独到,拍摄并不难,完全是编导匠心独具的结晶。
一开始是一个全景,那是他们婚礼刚结束的那个夜晚,或说凌晨。艾米丽坐在餐桌旁,凯恩走过来,吻了她一下,在对面坐下。
艾米丽: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直接去报社。
查尔斯(凯恩的名):你不应该跟报人结婚,他们比水手还糟糕。我太崇拜你了!
艾米丽:喔,查尔斯,报人也得睡觉呀。
当他们对话时,画面开始进入单人镜头的切换,但他俩一直深情地望着对方。艾米丽的关怀和查尔斯的谐趣从他们的语调中流露出来。
影片用一种类似从疾驶的火车上看窗外的一闪而过效果,象征岁月的流逝,即用空间来表达时间。这六段之间全部用这种方法。
第二段的谈话内容跟第一段大同小异,仍是妻子对工作狂丈夫的温柔责怪。
艾米丽:你知道昨晚你让我等了多久吗?你说去报社十分钟。深更半夜,在报社有什么工作要做呀?
查尔斯:艾米丽,我亲爱的,你唯一的记者就是《咨询报》(注:凯恩办的那家报纸)
关于这一段,内容跟第一段太雷同,缺乏进展,但跟下一段的过渡很自然。这想必是新婚不久的事,细想,艾米丽到那个时候不可能不知道报社的运作规律。
第三段,夫妻俩的关系急转直下,从结构上进入了起承转合的“转”。艾米丽开始表达对凯恩政治观点的反感,但她仍保持着贵族般的矜持。
艾米丽:有时候,我想我更喜欢一个有血有肉的对手。
查尔斯:艾米丽,我花在报社的时间并不多呀。
艾米丽:不只是时间问题,是你刊登的内容--攻击总统……
查尔斯:你是说约翰叔叔。
艾米丽:我是说美国的一国之总统。
查尔斯:说到底还是约翰叔叔。他动机不坏,但脑子太蠢,让一帮高压骗子管理政府。整个石油丑闻……
艾米丽:巧的是,他是总统,而不是你。
查尔斯:这个错误不久的将来会得到纠正。
这一段对白非常精彩,它不仅道出了两人之间的差异(也是他们婚姻的主要绊脚石),同时反映出凯恩拟在政坛上跃跃欲试的心态。
下一段更微妙,表面上是讨论凯恩的会计师伯恩斯坦送给他们儿子的一件礼物。但伯恩斯坦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姓氏,而影片又故意没说明他送的是什么礼物,因此,一般猜测这是一件诸如“大卫之星”的犹太教小玩意,在艾米丽眼中这是大逆不道的东西。
艾米丽:我不容许把它摆放在婴儿室里。
查尔斯:伯恩斯坦先生不时来探望我们的孩子,这没有什么不合适。
艾米丽:他一定要来看孩子吗?
查尔斯:当然。
在这一段中,查尔斯显得很开明,而出身名门望族的艾米丽却胸襟狭隘。
下一段充分体现了凯恩自我膨胀后的性格。跟前几段一样,台词跟上段能衔接,仿佛是同一场对话。
艾米丽:人们会想……
查尔斯:(打断她)我让他们怎么想,他们就会怎么想!
最后一段,没有一句对话。艾米丽在看《记事报》(凯恩对手的报纸),而凯恩在看自己的《咨询报》,两人已陷入婚姻的僵局。镜头从凯恩拉出,重新回到开始的双人镜头,如同一个括号,把这段婚姻完整地“括”在其中。(整部影片的头尾也采用这种方法,即所谓的“首尾呼应”。)
除了台词和表演,这段让世世代代多少导演谈个没完的早餐戏还凸现出化妆的功劳。这场戏的拍摄是倒过来拍的,先将两位演员化妆成结婚九年后的模样,每拍一段卸掉一层妆,让他们年轻几岁(演员的实际年龄更接近角色新婚时的年龄)。另外,每小段的服装和道具都略有不同,暗示着时间的推移。
二、挖角戏
这又是一段表现时间推移的过场戏,在我国文革刚结束后的电影里往往用插曲来处理,还有一些用了几万遍的蒙太奇。《公民凯恩》中这一段的手法已被后人反复摹仿,所以大家可能会不觉得陌生。但在所有类似处理中,《公民凯恩》的这一段至少在难度上仍未被后人所取代。
当凯恩当着好友李仑德及会计师伯恩斯坦写下“办报宣言”后,他们三人必须面对自己只是一份发行量才两万多小报的现实,而他们的对手《记事报》却有着接近50万的发行量。如何超越对手?这样的过程在电影中是最难表现的,它的诀窍是不能罗嗦,但又不能太笼统。
第一个镜头:凯恩三人在自己报社的窗子后,玻璃上印有“《咨询报》发行量26000”的字样。玻璃上还叠现出街上行人匆匆而过的情形。
第二个镜头:他们三人站在玻璃窗前,窗上写着“《记事报》发行量495,000”的字样。原来,这回他们来到对手的报社门外,看着橱窗里的一张照片。那是该报花了20年招募来的九名王牌记者和编辑。
第三个镜头:该照片的特写。伯恩斯坦说:“有这些人,提高发行量就不难了。”凯恩认同。照片出现微妙变化,清晰度增加。凯恩说:“六年前,我看了一张照片,那是全世界最棒的报人。我好像是一个站在糖果店门前的孩子。六年后的今晚,我得到了我的糖果,全部的糖果。”凯恩步入画面,原来那是拍照的场面,显示那九名报人已全部跳槽到凯恩的地盘。
镜头进一步拉出,老式闪光灯一闪。凯恩说:“多印一张,寄给《记事报》。”
《尼罗河上的惨案》也用过照片过渡的手法,但简单得多,也较突兀。而《公民凯恩》中却像是一个喜剧“包袱”,抖开时有一种惊喜的效果,而且台词尽显凯恩和伯恩斯坦的本色。
三、苏珊首演
苏珊被凯恩“逼上梁山”,在芝加哥主演歌剧。这一段在影片中出现两次,其中以李仑德回忆的那次最为叫绝。
特写镜头:苏珊在练唱。镜头拉出,我们看到声乐老师在一旁训话。这时,出现咏叹调的前奏。镜头继续拉出,左边有人给苏珊戴帽子和头饰。镜头猛然往上摇,出现舞台灯特写;又猛然往下摇,回到苏珊。镜头缓缓拉出,我们看到台上一片混乱,苏珊一行在中间,他们前面和后面都有人在急急忙忙走动。换到舞台全景镜头,前景在暗处。这时,画面由下至上渐渐发亮,暗示大幕徐徐升启。
苏珊开唱。镜头往上移动,移过天幕,进入顶上密密麻麻的杆和绳子,最后升到舞台工作人员的吊桥。两名工作人员面面相觑,右边那个用手捏住鼻子。
这最后一个镜头可谓是所有表现对文艺演出反应的镜头处理中的珠穆朗玛峰,我深深怀疑未来能有人超越它。首先,它是一个虚拟的角度,真正舞台上是不可能拍到这个镜头的,除非你把舞台顶端顺着幕布切开。在拍摄上,该镜头是由三个不同镜头拼贴起来的,极为巧妙,其中中间那个是模型。
为什么不用某个台下观众的反应呢?香港古装片中,凡是街上有人表演杂耍时,旁边总有人叫好或故意起哄。对于古典音乐表演者的水准,剧院工作人员比谁都有发言权,因为他们见多识广,口味很挑剔,而且深知大腕的薄弱环节。如帕瓦罗蒂等歌唱家的传记中,记述着乐团或剧院工作人员即兴鼓掌的事例,尤其是排练时及演员未成名时,因为这在业内被当作一种很高的荣誉。其次,把那两名工作人员安排在“高高在上”的舞台正顶端,有一种象征意义,暗示他们具有“上帝”一般的审视力。至于捏鼻子,那是因为英语中对糟糕的东西人们会说“很臭”(It stinks),于是才会有这个动作。
这一段的音响效果也非常贴切。随着镜头的上升,歌声越来越空旷,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传过来的。仔细想一想,坐在包厢里的李仑德是不可能从这个角度看到这些场面的,这一段的视角介于观众和表演者之间,准确说是大幕的角度,也是一个客观公正的“无形上帝”的角度。
苏珊的回忆重复了这一段,但镜头是从台上对准观众席,台前的一排灯使得她无法看到台下的任何人。台下凯恩等三人的反应(凯恩紧张,如同他自己在演戏;伯恩斯坦打磕睡,醒后热烈鼓掌;李仑德撕破节目单)体现了三种态度,但真正普通观众的反应是通过画外音及凯恩的表情来体现的。
四、童年戏
如果说前面这几段充分发挥出电影的表现力,那么,童年戏则体现出导演威尔斯对舞台位置的巧妙运用及摄影对构图的讲究。让我们从那个长镜头说起。很多大师的长镜头都会让你牢牢记住这是长镜头,似乎不让外行观众看腻不算本事。威尔斯的长镜头不会让你感觉到是长镜头。
凯恩的母亲站在窗口,望着屋外雪地里玩耍的八岁儿子。突然发财的她不愿儿子跟着土里土气的老爸在山沟里生活,因此她决定通过委托人,把孩子送到大城市去,上最好的学校。
凯恩父亲和前来接孩子的银行家撒切尔先生在远处,刚好处于凯恩母亲的两旁,暗示着他们父亲和代理父亲的位置及他们在凯恩心目中无法取代母爱这一事实。
凯恩母亲等三人从隔壁房间走出屋子,镜头转过去,跟着,又拉出。屋外一片白雪皑皑。在第一个三角构图中,撒切尔居中,右下角是幼小的查尔斯?凯恩,他脸上带着疑惑和压抑的怒气。接着,凯恩走到后景父亲处,又转身,此时,母亲和撒切尔处于两旁,形成一个倒三角。下一个构图:父亲走向前,所有眼光从左上角几乎一根直线望到右下角的小凯恩。凯恩知道他将出远门,问妈妈能不能一起去。当他知道母亲不能陪他时,他的脸颊上出现一滴泪水。他用雪撬打(准确说是 “推”)撒切尔,父亲说小凯恩欠揍,母亲把他抱在怀里。
这时,长镜头才中止,换成母亲的特写,特写移到小凯恩脸上。我们这才明白他童年的创伤对他一生的影响,及他为什么临终遗言是“玫瑰花蕾”(雪撬名)。多少财富,多高的成就,都无法弥补失去的母爱。
接下来,有几段精彩的时空衔接。特写:雪撬跌落在雪地里,被大雪掩盖。一把崭新雪撬的特写,镜头拉出,那是打扮成小贵族似的凯恩从撒切尔那里得到的礼物。但这把雪撬显然不同于“玫瑰花蕾”。凯恩满脸不悦。撒切尔说:“圣诞快乐!”小凯恩回了句:“圣诞快乐!”接着,17年后的撒切尔说到:“新年快乐!”
这里的三级跳跃虽然比不上《2001太空遨游》中骨头和宇航船衔接的时空跨度,但其节奏的紧凑和细节的丰富却堪称前无古人。
毫不夸张地说,《公民凯恩》中的每一段戏都值得如此分析研究,而且每一段都会让热爱导演艺术的人惊叹不已。一个最好的测试办法是,先看剧本中每一段的大致内容,然后思考一下你会怎么处理,或者常见的电影电视是怎么表现的,再比较该片的威尔斯招术。那时,你才能将对影片的不屑一顾转化为目瞪口呆。
穿帮镜头
・凯恩临终时没人在场,却有人听到他说“玫瑰花蕾”。
・影片的后半部在一场“宫殿”戏的开始,有一只鹦鹉似的鸟尖叫一声,然后飞走。若一格一格慢进,会发现鸟的眼睛是“透明”的,透过眼睛可以看到后面的湖光山色。研究者提出各种解释,有些人认为里面定有涵义,后来威尔斯出来澄清,说那是光学部门“扣像”时出的差错,没有任何隐含的意思。
・当苏珊坚决地告诉凯恩她要离开他时,凯恩留着小胡子;而在下一秒当他看着她走开时,小胡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参考: http://baike.baidu.com/view/55701.htm?fr=ala0
相关推荐
热门搜索
- 2018-07-318月8号成都出发去色达,自驾游,有2个位置可以结伴
- 2018-07-31这地方热吗?莫干山不错的,下渚湖怎样热不热
- 2018-07-31儿童超过120m要买票吗
- 2018-07-31准备去大理旅游三天,从昆明出发 求大神推荐路线
- 2018-07-31从厦大学生公寓到南普陀寺怎么走,要多长时间到?
- 2018-07-31问一哈从宜宾到济南,怎么走最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