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成像怎么会出现一条线
第一,使用适当的光圈以获得优质影像。
在摄影当中,对镜头光圈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光圈值可以影响到景深效果、快门速度、成像风格和成像质量!不过,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光圈大小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在一般经验当中,使用一只镜头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质量!当全开光圈时,光线几乎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这样一来,镜头镜片因为生产过程中精度不足而产生的缺陷(尺度误差)便会在最终的影像上暴露无余。于是,我们收缩光圈,使得仅有镜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积而不是全部面积透过参与成像的光线。结果是镜片边缘没有透过光线的部分的制造误差没有机会去破坏成像质量,画质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种理论,应该是光圈越小(同一镜头,同一焦距),成像越好。可实际上,我们会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缩小光圈使得镜头光孔变得过于微小,那么当光线通过光孔时发生的衍射现象就会显得十分严重。而这种光学现象同样会降低镜头的成像质量!
因为光圈值=光孔直径/镜头焦距,所以同样是使用较小的光圈,镜头焦距越短,光孔也就开得越小。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当用较小的光圈拍摄照片时,焦距越短的镜头越容易因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质量。想一想,一只焦距为300mm的镜头,即使把光圈值缩小到f32,此时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只光圈开大到f3.2的30mm焦距镜头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样!
知道了这些,对于开始所提到的“一般经验”,我们就不必总是在意了。举个例子,我手中有一只70―300mm镜头。我专门测试了它在300mm端的成像质量,结果是最小的f29和f32为最佳光圈!
第二,快门速度也会影响到镜头的成像质量。
我仍然要累述一个“一般经验”,即如果用1/M秒来表示快门速度,用N毫米来表示135相机的镜头焦距。那么在手持相机进行拍摄时,一般认为M需要大于N才不至于由于手的抖动导致图像模糊。也有人更严格地提出M要大于2N,以使图像的清晰度更有保障。其实,以上的“一般经验”与本文并无直接的关系,因为本文完全是围绕镜头而言的,而且还区分了高档镜头和廉价镜头。但是由于上述的“一般经验”让很多人一味地追求更快的快门速度。他们在期望得到清晰的影像时,总是认为“哪怕只快那么一点儿,也会更清晰”。这就有问题了!
众所周知,单反相机有一个弱点:在拍摄瞬间,反光板的运动会使整个相机产生震动,从而导致影像模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为一些高档相机添加了反光板预升的功能,有效地避免了反光板带来的震动。不过目前,大多数照相机仍然不具备此种功能。当然,还是那句话:不是因为没有技术,而是因为没有利润!这个时候,就只有我们自己想办法了。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长焦镜头,因为根据几何当中的相似比,长焦镜头会放大相机的震动,使模糊程度加重。
高档次的长焦镜头往往一是较重,二是配备有专门的支架。前者就好像在射击时使用较重的枪械反而更稳,更容易射准一样,重力缓冲了震动。并且据我的经验,无论是手持拍摄还是使用三脚架,情况都是这样的。而后者让我们在使用三脚架时,整个照相机能够处于更加平稳的状态,当然也就减小了震动幅度。可是在于普通的廉价镜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镜身轻而不坚固,虽然长却又没有专门的支架。拍摄时,相机完全是靠机身和三脚架的云台相连。光是看起来就极不平衡!在拍摄瞬间,我们可以从取景框里观察到明显的震动,甚至还可以听见镜头各部分因为结合不严而发出的声响!这时,成像便自然无清晰可言。不过不必沮丧,我现在就告诉大家,用这样的镜头也能拍出清晰的图片!方法就是:加PL滤镜、加ND滤镜、收缩光圈、调低感光度(ISO)……总之,尽量降低快门速度,而不是“一般经验”当中的提高!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要尽可能地延长曝光时间。因为反光板的震动只在抬起和放下时产生,而反光板放下之前快门就已经关闭了。可见,只有反光板抬起时产生的震动会导致影像模糊。现在我们假设这种能够导致影像模糊的震动会持续1/3秒,那么如果整个曝光过程的持续时间都不足1/3秒,我们便可以认为照片完全是在相机的震动当中生成的。也就是说,它的清晰程度100%地受到了相机震动的不良影响。但如果曝光时间为3秒,那样照片的清晰程度就只有11.11%受到相机震动的不良影响。这样一来,“好的影像”便可以覆盖“坏的影像”,照片的清晰度就明显的提升了。
当然,如果摄影光线强到足以使“M大于N”甚至“M大于2N”,那显然是最理想的。只是当N值较大,光线又不足,比如在室内、森林或者黄昏、黎明拍摄照片的时候,我们才考虑去降低快门速度。如果光圈为f8,感光度为ISO200时,快门速度仅有1/60秒,那么谋算着怎样去提高快慢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是开大光圈还是提高感光度都会明显地降低照片的画质。这样,我们就收缩光圈至f32,调低感光度为ISO100,再加上PL滤镜,快门速度就可以降至1.5秒了。
第三,时时提防炫光的出现对画质的影响。
对于那种由大小不一的彩色光斑连接成一条线的炫光,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因为那种炫光是由于画面当中存在特别明亮的光点而造成的。例如太阳或路灯。这些东西存在于画面当中,如果挡住便无法拍摄了。虽然高档次的镜头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炫光出现,不过有时候,这样的炫光却也是挺漂亮的。而对于另外一种最为常见的炫光,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减轻它对画面的影响。
其实炫光并不只是通过镜头才能观察到。我们拿自己的眼睛就可以观察到它:打开一本书,用左手举起来对着天空看,我们会发现书上的字变得没有平时看起来那么清楚,好像有一层薄雾蒙在上面。这就是炫光在作怪。然后再用右手掌尽量多的挡住天空,并向书本移动,最后让手掌挨着书的上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那一层“薄雾”越来越淡,字也变得越来越清楚。眼睛是这样,镜头也是这样。而镜头上的遮光罩就起着刚才手掌的作用。可是,遮光罩往往制作得不够长,这里有三个原因:一,遮光罩的遮挡范围要照顾变焦镜头的较广一端;二,做太长了无论是携带还是使用都不方便;三,为了控制生产成本。这个时候,单反相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用手、帽子、笔记本甚至反光板等一切既不透光又轻巧的物件去遮挡镜头前面很亮,但又不在画面之中的部分。然后在取景框里仔细的观察效果,以便控制、调整遮挡的方向和角度。直到我们认为所见的景物都处于最合适拍摄的清晰(通透)程度,再摁下快门。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之类的“慢摄影”中,这种方法是相当实用的。
第四,适当地改变摄距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善于使用变焦镜头的不同焦段来拍摄照片,也就是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变焦镜头各焦段的成像质量有差别。一般来说(特别是专为数码相机而设计的镜头),在使用较短焦距拍摄时,成像较好。主要表现为分辨率高、反差大、色彩饱和。而在使用普通廉价镜头的长焦端时,常常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分辨率低、反差不足、色彩平淡,也就是影友们常常说到的“肉”。所以说,我们宁愿多用“脚动变焦”,尽可能地使用镜头的最佳焦段以获得更优质的影像,也不要盲目的相信现在镜头上越来越夸张的“大变焦”。另一方面,因为廉价镜头大都不具备大光圈,若是需要虚化背景(包括虚化前景),不免为难。这也是众多影友不惜花费重金添置大光圈镜头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实际上,要想虚化背景,使用大光圈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要知道,虚化背景就是要让景深变小。而景深是和光圈、焦距以及摄距这三个因素相关的。光圈越大,焦距越长、摄距越短,景深也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所以,即使光圈大小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也只不过是三分之一的不足。只要把焦距和摄距控制好,一样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背景虚化效果
在摄影当中,对镜头光圈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光圈值可以影响到景深效果、快门速度、成像风格和成像质量!不过,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光圈大小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在一般经验当中,使用一只镜头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质量!当全开光圈时,光线几乎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这样一来,镜头镜片因为生产过程中精度不足而产生的缺陷(尺度误差)便会在最终的影像上暴露无余。于是,我们收缩光圈,使得仅有镜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积而不是全部面积透过参与成像的光线。结果是镜片边缘没有透过光线的部分的制造误差没有机会去破坏成像质量,画质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种理论,应该是光圈越小(同一镜头,同一焦距),成像越好。可实际上,我们会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缩小光圈使得镜头光孔变得过于微小,那么当光线通过光孔时发生的衍射现象就会显得十分严重。而这种光学现象同样会降低镜头的成像质量!
因为光圈值=光孔直径/镜头焦距,所以同样是使用较小的光圈,镜头焦距越短,光孔也就开得越小。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当用较小的光圈拍摄照片时,焦距越短的镜头越容易因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质量。想一想,一只焦距为300mm的镜头,即使把光圈值缩小到f32,此时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只光圈开大到f3.2的30mm焦距镜头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样!
知道了这些,对于开始所提到的“一般经验”,我们就不必总是在意了。举个例子,我手中有一只70―300mm镜头。我专门测试了它在300mm端的成像质量,结果是最小的f29和f32为最佳光圈!
第二,快门速度也会影响到镜头的成像质量。
我仍然要累述一个“一般经验”,即如果用1/M秒来表示快门速度,用N毫米来表示135相机的镜头焦距。那么在手持相机进行拍摄时,一般认为M需要大于N才不至于由于手的抖动导致图像模糊。也有人更严格地提出M要大于2N,以使图像的清晰度更有保障。其实,以上的“一般经验”与本文并无直接的关系,因为本文完全是围绕镜头而言的,而且还区分了高档镜头和廉价镜头。但是由于上述的“一般经验”让很多人一味地追求更快的快门速度。他们在期望得到清晰的影像时,总是认为“哪怕只快那么一点儿,也会更清晰”。这就有问题了!
众所周知,单反相机有一个弱点:在拍摄瞬间,反光板的运动会使整个相机产生震动,从而导致影像模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设计者为一些高档相机添加了反光板预升的功能,有效地避免了反光板带来的震动。不过目前,大多数照相机仍然不具备此种功能。当然,还是那句话:不是因为没有技术,而是因为没有利润!这个时候,就只有我们自己想办法了。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长焦镜头,因为根据几何当中的相似比,长焦镜头会放大相机的震动,使模糊程度加重。
高档次的长焦镜头往往一是较重,二是配备有专门的支架。前者就好像在射击时使用较重的枪械反而更稳,更容易射准一样,重力缓冲了震动。并且据我的经验,无论是手持拍摄还是使用三脚架,情况都是这样的。而后者让我们在使用三脚架时,整个照相机能够处于更加平稳的状态,当然也就减小了震动幅度。可是在于普通的廉价镜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镜身轻而不坚固,虽然长却又没有专门的支架。拍摄时,相机完全是靠机身和三脚架的云台相连。光是看起来就极不平衡!在拍摄瞬间,我们可以从取景框里观察到明显的震动,甚至还可以听见镜头各部分因为结合不严而发出的声响!这时,成像便自然无清晰可言。不过不必沮丧,我现在就告诉大家,用这样的镜头也能拍出清晰的图片!方法就是:加PL滤镜、加ND滤镜、收缩光圈、调低感光度(ISO)……总之,尽量降低快门速度,而不是“一般经验”当中的提高!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要尽可能地延长曝光时间。因为反光板的震动只在抬起和放下时产生,而反光板放下之前快门就已经关闭了。可见,只有反光板抬起时产生的震动会导致影像模糊。现在我们假设这种能够导致影像模糊的震动会持续1/3秒,那么如果整个曝光过程的持续时间都不足1/3秒,我们便可以认为照片完全是在相机的震动当中生成的。也就是说,它的清晰程度100%地受到了相机震动的不良影响。但如果曝光时间为3秒,那样照片的清晰程度就只有11.11%受到相机震动的不良影响。这样一来,“好的影像”便可以覆盖“坏的影像”,照片的清晰度就明显的提升了。
当然,如果摄影光线强到足以使“M大于N”甚至“M大于2N”,那显然是最理想的。只是当N值较大,光线又不足,比如在室内、森林或者黄昏、黎明拍摄照片的时候,我们才考虑去降低快门速度。如果光圈为f8,感光度为ISO200时,快门速度仅有1/60秒,那么谋算着怎样去提高快慢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是开大光圈还是提高感光度都会明显地降低照片的画质。这样,我们就收缩光圈至f32,调低感光度为ISO100,再加上PL滤镜,快门速度就可以降至1.5秒了。
第三,时时提防炫光的出现对画质的影响。
对于那种由大小不一的彩色光斑连接成一条线的炫光,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因为那种炫光是由于画面当中存在特别明亮的光点而造成的。例如太阳或路灯。这些东西存在于画面当中,如果挡住便无法拍摄了。虽然高档次的镜头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炫光出现,不过有时候,这样的炫光却也是挺漂亮的。而对于另外一种最为常见的炫光,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减轻它对画面的影响。
其实炫光并不只是通过镜头才能观察到。我们拿自己的眼睛就可以观察到它:打开一本书,用左手举起来对着天空看,我们会发现书上的字变得没有平时看起来那么清楚,好像有一层薄雾蒙在上面。这就是炫光在作怪。然后再用右手掌尽量多的挡住天空,并向书本移动,最后让手掌挨着书的上沿。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那一层“薄雾”越来越淡,字也变得越来越清楚。眼睛是这样,镜头也是这样。而镜头上的遮光罩就起着刚才手掌的作用。可是,遮光罩往往制作得不够长,这里有三个原因:一,遮光罩的遮挡范围要照顾变焦镜头的较广一端;二,做太长了无论是携带还是使用都不方便;三,为了控制生产成本。这个时候,单反相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我们可以用手、帽子、笔记本甚至反光板等一切既不透光又轻巧的物件去遮挡镜头前面很亮,但又不在画面之中的部分。然后在取景框里仔细的观察效果,以便控制、调整遮挡的方向和角度。直到我们认为所见的景物都处于最合适拍摄的清晰(通透)程度,再摁下快门。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之类的“慢摄影”中,这种方法是相当实用的。
第四,适当地改变摄距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善于使用变焦镜头的不同焦段来拍摄照片,也就是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变焦镜头各焦段的成像质量有差别。一般来说(特别是专为数码相机而设计的镜头),在使用较短焦距拍摄时,成像较好。主要表现为分辨率高、反差大、色彩饱和。而在使用普通廉价镜头的长焦端时,常常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分辨率低、反差不足、色彩平淡,也就是影友们常常说到的“肉”。所以说,我们宁愿多用“脚动变焦”,尽可能地使用镜头的最佳焦段以获得更优质的影像,也不要盲目的相信现在镜头上越来越夸张的“大变焦”。另一方面,因为廉价镜头大都不具备大光圈,若是需要虚化背景(包括虚化前景),不免为难。这也是众多影友不惜花费重金添置大光圈镜头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实际上,要想虚化背景,使用大光圈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要知道,虚化背景就是要让景深变小。而景深是和光圈、焦距以及摄距这三个因素相关的。光圈越大,焦距越长、摄距越短,景深也就越小。反之,景深越大。所以,即使光圈大小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也只不过是三分之一的不足。只要把焦距和摄距控制好,一样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背景虚化效果
相关推荐
- 2015-11-09单反相机拍照时在相机上的显示和在电脑上的成像色差过大怎么解决
- 2015-12-07单反与卡片机成像差异(高分)
热门搜索
- 2018-07-318月8号成都出发去色达,自驾游,有2个位置可以结伴
- 2018-07-31这地方热吗?莫干山不错的,下渚湖怎样热不热
- 2018-07-31儿童超过120m要买票吗
- 2018-07-31准备去大理旅游三天,从昆明出发 求大神推荐路线
- 2018-07-31从厦大学生公寓到南普陀寺怎么走,要多长时间到?
- 2018-07-31问一哈从宜宾到济南,怎么走最划算